匠心獨運
——上海檢驗檢疫局服務上海開放型經濟發展走筆
本報記者 田 禾 通訊員 陳 陽
開放,是上海發展的必然路徑。與開放所伴生的質量問題、安全熱點、轉型發展等熱詞,與這里的一群藍盾衛士息息相關。上海檢驗檢疫人匠心獨運,為上海開放型經濟發展默默奉獻。
“引進來”與“走出去”
2012年,BP、惠普、久保田等世界知名企業紛紛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僅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就有50家。上海成了我國內地投資性公司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上海浦東新區是全國檢驗檢疫改革創新區,集聚了近20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12年6月15日,浦東啟動了全國第一個總部經濟共享服務中心(平臺),上海檢驗檢疫局聯合多部門同時發布服務總部經濟發展四項10條創新舉措,在報檢資質、檢驗鑒定、行政審批、信用管理、強制性認證、便利通關、健康咨詢等方面,細化落實支持浦東地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措施政策。
實際上,在政策正式出臺前,為了解在滬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目前的需求,上海局與市商務委、發改委、科委開展了“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政策調研”。埃克森美孚的亞太區負責人說:“政府部門主動到企業來詢問需求,可以看出上海對支持跨國公司總部的態度十分積極,很高興能將研發中心落戶在上海。”
面對浦東轄區近200家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年均出口量達4萬多批的情況,為加快物流速度,使企業節約成本,上海局在物流環節的“要道”上嘗試建立了集中檢驗點,并配置了部分檢驗儀器設備,質量體系完善、出口產品風險度低、信譽良好的企業可以在這個集中檢驗點快速完成檢驗,許多企業貨物檢驗合格后直接將產品運往港區,檢驗效率大大提高。目前,該查驗點日均集中檢驗量達30多批次,最高峰時一天檢驗量達到50批次。
“破壁壘”和“增底氣”
做一支有“技術含量”的鉛筆。這是筆者在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第一鉛筆”)采訪時的最大感受。
“‘老字號’繪出常青色,出口效益、形勢好,我們有‘底氣’。”第一鉛筆總經理黃驊說。
“出口企業大都習慣了埋頭生產,缺少的是信息和面對質疑的勇氣。”上海局風險處工作人員認為,“政府部門最需要做的就是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技術。”
除收集各類國外最新標準法規外,上海局還幫助企業不斷增強產品質量控制意識和管理能力。該局嚴把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和完工檢驗檢測關,及時對企業的安全檢測控制能力進行檢查驗證,聯系檢驗檢疫實驗室專家為企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和培訓,同時要求企業定期送檢驗檢疫檢測中心進行型式試驗檢測,確保企業送檢的油漆及成品鉛筆符合進口國安全指標要求。
黃驊說:“我們敢于直面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因為在檢驗檢疫部門的指導下,我們把‘技術’含量融入研發、生產的各個環節,產品安全指標符合進口國要求。”
“企業的合理需求是我們的工作導向。”上海局局長徐金記多次表示。近年來,該局建立起搜集和整理國外最新貿易信息的長效機制,編制超140萬字的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快訊傳遞至企業,每期通過電子郵件和紙質刊物受惠于該局預警服務的企業已多達373家。
“保安全”同“促發展”
“開放如同打開窗子。”隨著開放形勢的發展,在世界第一大港上海,安全隱患與風險也隨之不斷擴大。
郵輪產業,為上海實現現代航運服務業高速發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然而,在郵輪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鑒于其載客量大、人員密度高、內部環境狹窄、飲食相對集中等特點,給郵輪上暴發食源性傳染病創造了條件,增加了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風險。2012年12月,上海局在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舉行了一次國際郵輪食源性感染應急處置演練。檢疫人員通過緊急處置,登船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調查和衛生學調查,并對感染的乘客和相關場所進行處置,模擬處置了某國際郵輪上發生的食源性感染事件。近年來,上海局已成功處置多起群體性食源性中毒事件,并起草了《國際郵輪衛生檢疫管理辦法》,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規范的郵輪衛生檢疫監管模式。
其實,“守住安全底線”,始終是上海局乃至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從未放松過的一根弦。無論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還是面對日本核泄漏,上海局都是科學部署,第一時間在口岸啟動防控機制。2012年,上海口岸完成進出境動植物及其產品檢驗檢疫23.18萬批,截獲有害生物923種、11.32萬種次。
有了“安全底線”,才能灌溉開放與發展的大樹。回首最近5年間,上海的國際經濟、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突破。上海檢驗檢疫人開放胸襟,創新出一個又一個檢驗檢疫服務模式,引領著助推發展的新潮流,開啟了和諧新篇章。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