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鑰匙”打開致富門
——福建省寧化縣質監局促河龍貢米產業快速發展側記
■文/曾 麟
福建省寧化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地處內陸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擁有耕地44萬畝,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年產稻谷2.2億公斤以上,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的理想所在地。河龍米及延祥茶等產品在歷史上曾被列為貢品。
近年來,寧化縣質監局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把做強做大河龍貢米這一品牌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解決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提高到戰略的層面全面規劃,全力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抓“示范”
為大力推進全縣農業標準化工作,打響“河龍貢米”這一品牌,在寧化縣政府及省、市、縣質監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7月河龍貢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列入第六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
以此為抓手,寧化縣政府及時出臺了《加強標準和標準化工作實施意見》,成立了河龍貢米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在政策、獎勵、考評上給予了大力扶持。縣質監、農業等部門立足自身職能,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要求,重點抓好“五個統一”:一是統一主栽品種。在栽培品種方面,引導全縣廣泛種植宜優673、宜香優2292等米質優、生育期適中、抗性較強、產量較高的中晚熟秈稻主栽品種。二是統一技術規范。2008年河龍貢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該縣質監局先后制修(訂)了《地理標志產品 河龍貢米》省地方標準及《河龍貢米栽培技術規范》、《無公害食品 水稻產地環境條件》、《肥料使用通則》等行業標準,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三是統一生產加工。在示范種植環節實現“三項改革”,在生產加工環節統一按照《地理標志產品 河龍貢米》省地方標準要求進行加工與生產。四是統一訂單收購。由兄弟米業、佳穗米業、城南米業3家龍頭企業與農戶簽定生產訂單,對河龍貢米實行優質優價收購,收購價格在普通晚稻市場價格的基礎上上浮10%,縣政府從全縣種糧農民綜合直補資金中劃出138萬元,用于河龍貢米收購價格補貼。五是統一包裝標識。按照GB 7718-2004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地理標志產品的要求,對河龍貢米的包裝標注標識及圖形設計、條形碼等進一步加以規范,對產品實行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數碼序列管理。
引“龍頭”
“金字招牌”如何做大做強,還需依托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推進河龍貢米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寧化縣大力推進兄弟米業、佳穗米業、城南米業3家龍頭企業發展。在生產加工環節,由質監部門督促企業嚴格按照《地理標志產品 河龍貢米》福建省地方標準確定的河龍貢米的感官、理化等各項質量指標、生產工藝、安全衛生要求、技術設備要求組織進行加工與生產。在此基礎上,寧化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積極推動企業與廈門等沿海城市龍頭企業合作,進行產品的精深加工,綜合開發河龍貢米,實現農超對接,提升產品檔次,開發后續產品,逐步形成標準規范的“公司+農戶+基地+標準”的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標準化中的帶頭作用和輻射效應,帶動了全縣河龍貢米產業發展。
同時,寧化縣質監局按照“讓好的多起來形成規模,讓多的好起來形成特色,讓特的火起來形成品牌”的思路,嚴格生產規范程序,從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準化生產、良好農業規范體系等全方位打造河龍貢米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促進了河龍貢米產業健康發展,帶動了河龍貢米產業優化升級。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