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關“不”字訣
——上海機場檢驗檢疫局服務保障出入境旅客側記
本報通訊員 汪若婕 楊英倫
機場,是一個充滿期待的地方,每一趟旅程從這里開啟,又回到這里結束。在這里,總能看見有一群人,身著藍色制服,跟空氣、食品、飲用水“斤斤計較”,在紅外體溫檢測儀、行李查驗臺旁忙忙碌碌。正是這群“藍盾衛士”的默默堅守,為每一位旅客提供衛生安全保障,才讓每一次旅程都安全無憂。
一樣都不能少
“溫度26℃,相對濕度62%,風速0.2米/秒,噪聲……”衛生監督員小馬手持室內微小氣候監測儀,記錄著候機樓內的監測數據。
候機樓內微小氣候的穩定和空氣質量,直接影響旅客的舒適度和身體健康,小馬說,每個月他們不僅要在候機樓內,還要對空港口岸內的賓館、飯店、航空器的微小氣候和空氣質量進行監測。
除了空氣,候機樓內食品、直飲水,航空器上的航空配餐、飲用水,機場主要賓館的公用品用具清洗消毒、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維護清洗及二次供水水質等都在監管范圍之內,一樣都不能少。每逢節假日、重大活動和賽事,上海機場檢驗檢疫局還會開展專項檢查,全方位保障機場范圍內公共場所環境及食品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據統計,上海機場局衛生監管各類企業500多家,2012年共實施口岸衛生監管6810人次,簽發衛生許可證445張,開展快速檢測5037件次,保障航空配餐4429萬份,無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只都不能留
16時40分,綜合實驗室的電話響了——“鄧博士,剛剛航空公司申報航空器上疑似發現鼠跡,請您和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吧”。鄧博士重新穿上剛換下的制服,拎上應急處置箱,快步向航站樓走去。
“老鼠不僅能攜帶傳播病菌,還可能噬咬各種線路,造成短路或停電,后果不堪設想啊!”
一到現場,鄧博士和航檢處、衛生監督處的同志們立即組成應急處置小組,啟動預案,布放鼠籠、鼠夾、鼠板、粉塊,實施封艙監測。此時,已近深夜,明晚他們還要繼續檢查監測結果。
國境口岸的醫學媒介生物及有害生物監測是上海機場局的另一項重要工作任務。衛生監督員們不論嚴寒酷暑,不顧蚊蟲叮咬,在潮熱的角落里,在樹林草叢中,監測鼠、刺猬、蚊、蠅、蜚蠊、虻、蠓、白蛉等醫學媒介生物的密度。在衛生監督處綜合實驗室整整三面墻的展示柜里,展示著各種媒介生物標本。今年1月,綜合實驗室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的能力驗證合格實驗室證書;2月,衛生監督處從航空器上首次截獲上海口岸無分布活媒介——褐斑大蠊。
一個都不能要
“您好,這是我們檢驗檢疫的宣傳手冊,上面列出的瓜果蔬菜、肉類及其制品等都是不能攜帶入境的。”旅檢處的小周一邊向候機樓里等待值機的出境旅客分發宣傳冊,一邊詳細解釋我國禁止入境攜帶、郵寄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這些禁止物,我們入境時一個都不能要。”
小周說,向旅客分發印有宣傳禁止攜帶入境物品圖案和文字的環保袋、宣傳冊、雨傘等物件已成為機場局一項特色服務,廣受旅客歡迎。旅客攜帶禁止入境物品,很多時候不是知法犯法,而是并不知法。為了增強檢驗檢疫法律法規的知曉度,旅檢處主動從出境旅客入手,把宣傳前移,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客攜帶違禁品被扣沒造成的損失,同時保障口岸執法順暢有序。
此外,為了讓出入境旅客及時了解國際流行病、傳染病現狀,保護自身健康,上海機場局通過在旅客通道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疫情信息、張貼醒目的中英文宣傳冊取閱標識,不斷探索改進宣傳模式,加大衛生檢疫工作的宣傳力度。
上海機場檢驗檢疫人守候在空港口岸,在國門一線,迎送一批又一批出入境旅客,履職盡責,忠于職守,在他們的心中,廣大旅客的幸福就他們心中最樸素的心愿!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