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草 玉)日前,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在北京共同簽署了“中德低碳產品認證合作項目”。本合作項目是環境保護部在低碳產品認證領域的首個對外合作項目。
所謂低碳產品認證,是以產品為鏈條,吸引整個社會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向產品授予低碳標志,從而向社會推進一個以顧客為導向的低碳產品采購和消費模式。以公眾的消費選擇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技術,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最終達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效果。正是由于低碳產品認證的這種作用,國外低碳產品認證項目在近兩三年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目前,已經有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低碳產品認證。
據介紹,開展低碳產品認證是對未來有可能對我造成貿易壁壘的“低碳標志”的一種率先政策實踐,有助于我國緊跟國際低碳經濟潮流,大力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減少潛在的綠色貿易壁壘,改變我們對外貿易的二氧化碳逆差的現狀,正確引導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部在參考了國外低碳產品認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決定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在中國環境標志框架下,把產品服務歸入適當的分類,設置“氣候相關”類產品。與每年中國環境標志標準制、修訂工作結合,對納入“氣候相關”類的產品技術要求中增加碳排放的限值要求。按照原有中國環境標志認證體系,對通過認證的該類產品授予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以表示該類產品對減少碳排放、保護氣候方面的積極作用。
據國家環境保護部有關人士介紹,綠色經濟已成為當今解決全球經濟發展困境和維持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展道路,成為當今環境與發展領域中新的潮流與趨勢。在應對多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實現科學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社會、推動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以及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戰略和政策選擇。
15年來,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認證體系、嚴格的標準要求和完善的認證流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國環境標志已經圍繞環境履約、可再生回收利用、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居室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和節約資源能源六大類產品開展了認證工作,涉及汽車、建材、紡織品、電子產品等多個行業,共有1600多家企業生產的3萬多個規格型號的產品獲得了認證。《中國質量報》
草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