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質監局任小鐵局長考察省計量院第二檢測基地
地處改革開放的熱土,先行先試的精神引領廣東質監人在改革創新的大路上跑步前行。
近年來,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圍繞踐行“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十二字方針,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改革發展亮點紛呈:率全國之先開展了電梯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建立突出企業主體責任的現代治理體系,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和很有借鑒價值的成功經驗,受到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推廣;引入“首負責任制”、“不合格產品發現率”、“首席質量官”等新理念不斷提升質量安全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面對計量這個還沒有引人注目的課題,廣東質監人以敏銳而深刻的眼光,著眼長遠,譜寫了一篇可圈可點的文章。
全國質量月前夕,記者就此走訪了廣東省質監局。
觀念創新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
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謀劃計量發展,以勵精圖治的精神推動計量工作,動力源泉在哪里?觀念決定行動力。有了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理念,就有了推動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該局局長任小鐵認為,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統一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推動人類的進步發展。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正是出于這一考慮,近代米制的確立為社會化大生產奠定了基礎,各國計量體系的完善以及全球性計量組織的建立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分工合作。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所有的事物都是通過“質”和“量”體現,要準確獲得量值,只有通過計量。時至今日,計量科學所包括的幾何量、熱學、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光學、聲學、電離輻射和化學等十大計量,都深深地滲透到每一門學科甚至每一次科學實驗中,計量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學科的進步。
國外工業發達的國家把計量檢測、原材料和工藝裝備作為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三大支柱,據統計,在工業化國家,測量活動對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貢獻占4~6%;企業能否實現安全生產,需要安全防護用計量器具來進行生產監控和險情警報,如果煤礦使用的瓦斯計不準確,鍋爐上的壓力表失準,都可能釀成安全事故。當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更是以準確計量為基礎。
該局計量處長高富榮則表示,計量同時是產品質量的基礎。
科技進步推動產品質量提高,而計量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提升產品質量需要加強對生產過程中各種工藝參數的控制,有賴于計量器具;先進工廠生產的產品往往質量更好,主要原因就是裝備了現代化的計量器具和自動監控設備,能快速、精確地測量出生產過程中各項參數,并反饋到生產中從而實現最優控制,為質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原材料進廠到出成品,各個階段都要不斷地進行物理量、幾何量、化學量等的計量檢測。
管理創新 突出民生和能源計量
在推進計量科學發展的征途上,廣東質監人以先行先試的精神大膽探索,積極創新。
省質監局何祥今副巡視員(右三)在汕尾參加“520世界計量日”大型現場咨詢活動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計量法律法規體系,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針對《計量法》頒布時間較早、與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已不相適應的情況,研究出臺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辦法》;陸續將計量檢定員資格核準、社會公正計量行(站)等行政審批事項轉移給相關行業協會承擔,暫停修理計量器具許可,將二、三級計量保證體系備案工作下放給地級以上市質監部門辦理,簡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計量行政管理效能。
——強化技術能力建設,提升量傳溯源水平,提高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建立了基本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計量量傳體系。已建立和保存國家計量基準3項,建立了3290項不同等級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依法設置及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和社會計量校準機構互為補充,應對廣東不斷增長的法制計量檢定和企事業單位計量校準需求。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廣州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和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已成為國內知名的計量檢測機構,服務范圍覆蓋廣東省、遍及全國、對接港澳、遠達東南亞等地。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檢測/校準項目達1930項,其中校準項目1461項,受認可項目總數位居全國第一;在推動企業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目前全省有94家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5446家企業獲得二、三級計量保證體系確認,在國內位居前列。
——嚴格計量監督管理,構筑有力的監管體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強化計量器具制造許可證后監管,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健全質量信用獎懲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計量器具使用環節監管,對高速公路計重收費用動態汽車衡、電子計價秤、民用“三表”、醫療器具以及安全防護用計量器具等量大面廣、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點計量器具,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計量器具檢定率和合格率;開展計量監管風險大排查,提高了風險意識,厘清了風險點。
省質監部門節前開展液化石油、超市、集貿市場等進行計量專項檢查
——突出民生計量和能源計量工作。大力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集貿市場與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在用計量器具免費檢定工作,每年檢定3500多家集貿市場和6000多家醫療衛生單位,檢定計量器具40多萬臺(件),免收使用單位檢定費用4000多萬元,保障了集貿市場衡器和醫療衛生器具的準確可靠,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能源計量工作“抓住一個重點、強化兩個中心、建設四個平臺”取得突出成效。對重點耗能企業加強監督檢查,加快建立企業能源計量數據庫,確保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規范和能源計量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強化兩個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廣東、深圳)的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引領作用;建設廣東省能源計量數據公共平臺、能源計量檢測服務公共平臺、能源計量標準技術研究公共平臺、能源計量檢測人才培養平臺,加強服務節能減排能力;為企業開展能源計量培訓、資源節約型產品認證、鍋爐能效測試等節能服務工作,提高了企業能源計量水平。
體系創新 促進計量科學發展
廣東省質監局局長任小鐵表示,當前廣東省正處于奮力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計量市場技術基礎作用。《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質量強省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計量基礎工作;2014年初,省政府辦公廳又出臺《關于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意見》,對廣東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的計量工作制定了目標、提出了要求。全省計量工作要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切實夯實計量技術基礎,為廣東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質量強省提供有力保障。當前,廣東計量發展要突出“三大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計量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開展食品安全、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節能減排、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海洋工程、突發事故檢測報警、環境和氣候監測等領域計量檢測技術,以及極大、極小、復雜、動態、多參數、網絡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計量測試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研究,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加快計量科技成果轉化。
二是加強計量檢測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改造升級力度,形成覆蓋全省、對接港澳、輻射東南亞的量傳溯源體系;整合全省計量檢測資源,構建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為我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強能源資源和碳排放權交易服務能力建設,為政府宏觀能源資源管理、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權交易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加強計量監督管理體系建設。以市場主體現代治理理念為指導,推進計量監管體制改革,加強社會監督和綜合治理。強化經營者計量管理主體責任和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將誠信計量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加大計量惠民力度,嚴厲打擊計量違法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