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報(刊)發表了北京市質監局局長趙長山的文章“學習總書記‘新常態’論述開創北京質監工作‘新績效’”。文章發表后,受到讀者廣泛關注和好評。其中的關鍵在于“學以致用”,把學習貫徹“新常態”的論述,充分體現在“新績效”上。
人們注意到,中央領導在談到經濟工作實現新常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重點強調了一些領導干部的“不作為”甚至“有權就任性”的“亂作為”的問題。在質檢系統這種把“新常態”理解為“減速慢行”、“不出毛病不犯錯”、“低指標、業績平平”的錯誤思想也在個別單位和個別領導干部身上時有發生。面對這種消極現象,北京質監局的新績效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如何做到“新常態”下,質量工作的“新績效”?北京質監局充分發揮質量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新優勢,勇于負責敢于擔當,概括為少、多、重、新四個字,以具有質檢特色的新理念、新舉措、新指標、新績效踐行黨中央國務院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部署。例如:在簡政放權方面,北京質監一年中就下放了審批項目23項,減少了26%。權力下放卻帶來老百姓滿意度的大幅度提高,2014年行政服務窗口的滿意率達到了99.99%,“三公經費”支出比預算下降了25.90%。再如:圍繞城市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和事關國際影響的重大活動,北京質監局同樣有所作為自覺擔當。面對北京霧霾空氣污染現象,北京質監多措并舉,全面完成“大氣污染治理”和“清潔空氣計劃”中的16項“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的好評。在APEC峰會期間,北京質監用腳踏實地抓落實的負責精神,創造了重大國際會議中,1680臺特種設備和重大活動中的全部電梯的安全運行“零”事故的突出成績。
治懶靠勤,治虛靠實,治庸靠為,北京質監局“新常態”下創造的“新業績”中,飽含著中國質檢人應有的責任、奉獻、擔當、忠誠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