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至28日,包頭市質監局宏觀質量研修班在位于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魅力校園——武漢大學開班。在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學習的一周時間里,我們有幸聆聽了站在中國宏觀質量研究最前沿的教授、學者講授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學習,使我們的質量觀念從過去狹隘的產品實物質量逐步轉變擴展為新時期的大質量觀念。現就學習粗淺心得體會匯報如下。
一、我對大質量的理解
大質量,大質量概念是針對過去我們對產品質量的理解過于狹窄而提出的,它由產品的內在質量、外在質量和服務質量三個層次構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質量的地位獲得空前提高,質量概念已廣泛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生產、消費和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目前質量概念不僅被用于物質或精神的產品及其提供的過程,而且被更廣泛地用來評價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質量的概念已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大質量的概念包含的內容可以概括為:戰略質量,決策質量,目標質量,規劃或計劃的質量--產品質量(硬件、軟件、流程性材料、服務或它們的任何組合),適用性質量(質量、成本、價格、交貨期、服務及信譽等對顧客的適用性),過程質量(營銷過程、設計開發過程、生產過程、管理過程、改進過程、服務過程等質量),組織、體系或人的質量,工作質量,生活質量(包括環境質量),受益者滿意的質量,宏觀和微觀經濟發展和增長的質量。
大質量盡管內涵非常豐富,但是與普通社會民眾最直接關聯的大質量用一個樸素的詞描述就是滿意度,它是大質量的具體表現。也就是社會民眾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環境、服務、安全等各方面的滿意度,滿意度高了就是大質量提高了。社會需要大質量,大質量時時存在、事事存在、處處存在,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提高大質量,提高民眾滿意度而進行的改革。隨著經濟基礎的夯實和經濟的發展,我國民眾在物質文化生活諸多方面有了多元化、差別化的需求,而不是傳統的同質化需求,是需要社會提供多元化、差別化的供給。達不到這種需求,保證不了這種供給,就會降低民眾的滿意度,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民眾手中的資金大量外流,購買外國貨物,到國外旅游、投資,而國內的相關產業受到沖擊,甚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國內經濟遭受創傷,民眾生活相對水平下降,滿意度下降,步入惡性循環的軌道。反之,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適應民眾日益高漲的高質量的需求,它一方面可以拉動消費,刺激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一個門類齊全、覆蓋各個階層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社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效力,從而適應和滿足不斷發展的需求質量和效益,最終最大限度地提升社會民眾的滿意度,全面提升大質量。
二、大質量的提升需要以標準化為基礎
標準化是提升大質量的必由之路,大質量的提升要以標準化為基礎。大質量的提升是實物質量、服務質量、社會管理質量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當前形勢下,這些方面的質量提升全部依賴于標準化。這是因為,標準化除了應用于產品生產、服務等方面之外,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如可持續發展、安全保障、工會、環境保護、消費安全等,這些領域隨著標準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治理更加優質高效,滿意度也隨之提高,
如在產品(實物)生產中實行標準化,首先要推行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優化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成本消耗。研制新產品,制定新標準,占領產品標準高地,擁有發言權,通過競爭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帶動同類產品整體質量提高。在社會管理標準化中,如行政案件辦理,如果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引入標準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辦案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如自由裁量)對辦理案件公正性的影響,從而贏得各方滿意。
三、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提高與大質量的提升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在大質量內涵中,社會民眾對影響自身切身利益的安全的滿意度是一個主要的內容。大質量提高了,特種設備安全就得到了有效地保障,因此特種設備安全是大質量提升的必然結果,同時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有效保障是大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之一,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在新形勢下,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依靠互聯網,依靠大數據,實現智能管理。通過對大數據的智能分析,提出安全預警和風險評估,將安全預警和風險評估結果下達到各個管理機構,各機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措施提高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風險,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特種設備安全,實現社會民眾對直接關系自身生命財產安全的期望,提高社會民眾對特種設備安全保障的滿意度,為大質量提升做貢獻。
大質量通俗地表現為滿意度,其提升的最終目標歸結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作為共產黨員、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應該首先秉承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實際行動為人民服務,當人民的滿意度提高了,我們自身對社會各方面的滿意度自然提高,大質量也實現了提升。質監部門作為質量、標準化、特種設備的監管部門,更應該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在質量強市、質量強國的創建過程中率先轉變觀念,從傳統的質量觀念轉變為新時期的大質量觀念,宣傳大質量,為提升大質量貢獻力量。(作者:孟愛明 包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