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27日,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委托,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邀請河北農業大學、保定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保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組,對淶源縣人民政府承擔的第六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淶源縣無公害谷子種植標準化示范區進行了驗收。
驗收組聽取了淶源縣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匯報,觀看了示范區建設中的相關聲像資料,實地考察了金家井村無公害谷子種植標準化示范點和北坡底村無公害谷子種植標準化示范點,認真查閱了示范區建設的相關資料,最后按照《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考核驗收評價表(種植類)》進行了評價打分。淶源縣無公害谷子種植標準化示范區以95.8分的優異成績通過了驗收。
在無公害谷子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淶源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的標準化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部門之間密切合作,分工明確,措施得力,形成了部門各負其責,協調聯動的工作局面,為示范區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示范區經過三年的建設,圓滿完成了項目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制定了《無公害谷子生產技術規程》種植標準和《金鄉小米》產品標準,建立了以《無公害谷子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產地環境條件》等20多項標準構成的標準體系,并組織編制了《標準化知識手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知識手冊》《谷子種植知識問答》;在政策、資金和農資方面保障了標準的有效實施,有效地促進了無公害谷子種植準化示范區的建設。
示范區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顯著增長,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經過三年的示范區建設,示范面積已達5604畝,種植戶達到了2075余家。2008年示范區面積502畝,完成任務的100%,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量15.56萬公斤,與示范前相比每畝均增產40公斤,增長率16%;2009年示范面積1244畝,完成任務的124%,平均畝產320公斤,總產量39.80萬公斤,與示范前相比每畝均增產50公斤,增長率20%;2010年示范面積5604畝,完成任務的112%,預算畝產可達到350公斤,總產量196.14萬公斤,與示范前相比每畝均增產80公斤,增長率30%。由于示范區引進抗旱高產的“張雜谷3號”優良品種,示范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今年遭受嚴重旱災,大田作物減產嚴重,但示范區的谷子卻影響不大。增產效果顯著,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接受。增產目標基本達到。在增收方面,2007年前小米價格一直在3元/公斤左右,開展示范區建設后,由于推行產業化經營,加大對淶源小米的宣傳,加上無公害品牌的推介,淶源小米價格直線上升,2008年銷價4元/公斤—5元/公斤,2009年為6.00元/公斤—7.00元/公斤,由于銷量的增加,淶源小米供不應求,市場前景非常可觀,在三年時間里小米價格翻了一番多,農民真正嘗到了標準化生產的甜頭。扶持、培育谷子雜糧加工企業2個,形成了公司+基地+種植戶+標準的產業體系,引進優良品種,強化科學和標準化種植技術,實現了產業化。經過三年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促進了該縣谷子的產業化發展,提高了谷子的品質,培育壯大了龍頭企業,注冊了“金井鄉”國家商標,產品銷往北京、保定等周邊大中城市;同時,通過項目實施,根據當地地質、氣候條件,推行輪作倒茬,杜絕了農藥的使用,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提高了谷子品質,給農戶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檢查驗收組對示范區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同時,建議示范區的建設部門還應繼續加強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加大標準化知識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標準化意識;二是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提高產業化水平,繼續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增強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帶動示范區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谷子生產標準體系、標準化推廣體系和服務體系,繼續擴大農業標準化示范面積,盡快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式,切實發揮好示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通訊員:王紅燕)
王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