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特區新一輪大發展主旋律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實施“質量提升”戰略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傅江平 張 芳
變革,在深圳這塊熱土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經過30年的快速崛起之后,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質量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突破。
今年以來,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結合改革后的機構、職能、人員整合優勢和實際情況,把“質量提升”活動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并作為該局推動深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3大戰略之一,積極推進23項重點活動,在服務深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品質量安全和監管水平以及夯實質量基礎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開展質量提升活動
提升服務發展水平
2010年深圳市“質量月”專題活動“質量專家八區行”啟動
著眼于企業質量管理自我升級,積極支持企業實施卓越績效管理,從研發、生產、營銷、服務各環節入手加快管理集成創新。今年起立項實施了《深圳市市長質量獎評審指南》和《卓越績效模式應用指南》兩個技術標準編修工作,推動卓越績效模式在企業的應用轉化。加快發展中介服務支撐體系,建立了以市卓越績效管理促進會為核心的質量管理服務平臺。今年以來,先后指導深圳市質協、市工業總會、深港生產力基地卓越績效管理中心等中介組織舉辦了“全國質量技術獎勵大會暨六西格瑪大會”“、“質量大講堂”、“企業社會責任研討”、“全市QCC成果展示會”等一批活動,推廣應用六西格瑪、QC活動等先進適用質量技術,總結推廣企業管理及運營模式創新經驗。9月起,又組織開展“質量專家八區行”活動,局領導帶隊專家團深入市區優秀企業,采取專家公共課、問題會診、現場分析等形式,下基層為企業送服務。以推廣卓越績效模式為突破口,引導企業建立新型質量發展模式。
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區)”活動。一是科學規劃,編制《深圳市質量發展“十二五”規劃》,著眼中長期質量振興和發展戰略。二是積極推動建設大質量工作機制,與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明確了合作的目標、范圍和措施。三是加強區域合作,開展了深港、深莞惠及泛珠三角地區質量工作的交流互動。四是探索建立質量工作實績考核機制,積極推動將質量工作實績納入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引導產業走安全、優質、高效的發展之路。五是完善特區質量法規體系,啟動修訂《深圳經濟特區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打假治劣等方面建立符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的監管模式。
創新市(區)長質量獎的評價機制。一是實施質量管理進步工程。制定了《深圳市市長質量獎發展五年規劃》,明確了從政府主辦到社會協同、從評定到推廣、從應用到普及、從引進到創新,組織實施全市質量管理進步工程。二是建立起市、區質量獎梯度培育機制,對企業實施分類提升,強化企業質量管理基礎。三是探索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中開展質量獎評選或應用試點,推動公共服務領域質量提升。今年深圳市龍崗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公共服務質量獎評定,將行政事業單位納入評定范圍。同時,在羅湖等三個市轄區,由政府資助,組織開展卓越績效管理試點,試點組織覆蓋社區管理部門、醫療教育機構等。
積極實施名牌發展戰略。一是拓寬廣東名牌產品申報的范圍。經過認真組織調查研究,對“2010年廣東省名牌產品評價目錄”提出了修訂意見,推薦了新能源汽車、生物等產業的99類目錄進入評選范圍,積極推薦60類產品申報廣東省名牌產品,加大對創建區域品牌的支持。二是支持深圳市工業總會開展“深圳知名品牌”評價工作,規范評審工作程序,打造更多深圳品牌產業群。三是指導企業實施自主品牌質量夯實策略,鼓勵企業通過持續的產品創新、質量管理、服務創新,提升品牌效應。
大力開展質量興區活動。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協調光明、坪山、鹽田等區政府實施質量興業計劃,建設一批優勢產品生產基地,把質量管理及標準化、認證、計量、生產許可、特種設備等服務覆蓋到生物、新能源和互聯網等產業為主的重點工業園區,開展產業或工業園區質量升級示范工程。
加強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啟動工程建設領域企業項目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發布了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生產許可、CCC認證,特種設備生產、安裝、維修,以及名牌產品等信息,并及時進行更新。探索以企業信用信息為基礎,產商品監督抽查信息、執法查處信息、市場主體信息、標準產權品牌信息等構成的一體化企業信息查詢平臺,加快實現信用識別、披露、預警功能,并依此建立分類監管和“信用淘汰”機制,推動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創新市場監管方式
提升科學監管水平
食品安全檢測車為執法監督提供強有力支撐
完善市、區兩級質量狀況分析制度。發布了《2009年深圳市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全面分析了深圳市2009年整體質量狀況,公布了市、區及重點行業工業品宏觀質量指數。市區兩級每半年撰寫區域質量狀況分析報告,用檢驗數據和科學分析為各級政府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
探索建立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體系。推動《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管理通用要求》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在全市119家企業的試點工作,加強企業全過程自律管理。發揮咨詢舉報申訴中心的作用,加強舉報投訴信息的甄別和輿情監測。
建立產品(商品)一體化監管機制。制定《深圳市產品(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科學構建產商品質量的“雙軌兼容、雙向追溯、三級監管”的工作機制。啟動深莞惠3地檢測互認和監管執法信息互通的調研工作。針對12個行業存在的質量問題舉辦質量問題分析會,為600多家企業提供問題整改指導。啟動“深圳大市場條件下產商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模式”和“以技術檢測認證和部門協調促進深圳內貿戰略問題研究”兩個質量監管創新調研課題,探索新形勢下新型監管手段。
加強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質量專項治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制假售假問題突出的商品、區域及市場,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轄區政府開展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犯罪活動,以打假專項聯合整治為主要形式,重點組織開展元旦春節“兩節”期間打假、液化石油氣摻假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警示市場及限期整改區域整治、煙草制品專項整治、水泥專項行動等,深入開展農資、家電下鄉產品、清新居室、節能減排、民生計量、特種設備等專項治理。通過組織集中打假,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有力遏制了區域性、行業性質量問題。
提高依法監管和行政執法水平。整合行政執法工作,出臺了統一行政執法的系列制度,進一步明確劃分市局、分局、監管所3級執法事權,實行集中辦案、分級管理的執法模式。進一步完善并推廣使用執法辦案信息系統,探索監管、執法、技術支撐密切配合、無縫銜接的機制,發揮市場監管整合優勢,提高執法辦案效能。
加強履職能力建設
提升基礎保障水平
市場監管人員到生產企業檢查產品質量安全情況
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把“質量提升”活動納入《深圳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1~2015)》,以構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企業質量提升,走質量高端發展之路;在“知識產權名人講堂”、“知識產權鵬城論壇”、“知識產權半月談”等品牌活動中大力宣傳知識產權與質量提升相互促進的意識,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和質量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鼓勵創新、誠信守法的文化氛圍。
強化認證體系建設。完善了CCC認證生產企業巡查制度,加大了對CCC認證證書暫停、注銷、撤銷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截止到6月30日,共檢查獲證企業70多家,證書100多張。對在深圳市開展認證活動的認證機構(含分支機構和辦事處)分包機構、咨詢機構、培訓機構共53家認證從業機構開展檢查,組織全市認證從業機構簽訂《深圳市認證從業機構自律承諾書》。
加強計量基礎建設。一是支持有關機構建立醫藥、通訊、電子等行業計量標準,新增加40個計量標準。二是加強計量檢定員培養,新培訓考核計量檢定員267人。三是加強對計量測試學會、儀器儀表協會、商品零售行業協會和機動車檢驗協會的指導,通過中介組織加強對服務對象的幫扶。四是在5.20世界計量日期間開展了“實驗室開放日”活動。五是組織全市電能表行業開展計量檢定員大比武活動。六是牽頭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推動深圳市實現“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下降13%的節能目標,完成能源計量服務企業5家。
加強基層能力建設。一是按照機構改革后所明確的“五個統一”的目標和要求,對全局的業務進行全面整合和優化,充分發揮市場監管垂直管理的體制優勢,創建以監管所為基礎、分局為主、三級聯動的監管體制。二是全面推動網格化責任落實,每個監管所將轄區劃分出一個個網格,明確網格責任人,將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基層相關配套建設。
增強檢驗檢測技術保障能力。一是積極推進重大基建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數字電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深圳)、國家材料環境安全監督檢驗中心等主體工程。二是積極推進檢測科研立項工作,上半年已經完成60個項目立項工作,已經完成申報、等待審批的項目44個。三是強化檢測質量體系建設,出臺了《檢測工作質量獎懲辦法》、《質控員現場監督操作細則》等管理制度,確保質量體系運行良好。四是加大基礎檢測項目建設,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0個,成功擴項229項,有效地擴大了服務能力范圍。五是開展技術機構整頓活動,不規范運行問題自查自糾效果明顯。
完善信息化體系。組織開展了業務梳理,優化工作流程,重新規劃整合我局門戶網站建設,已把各質檢業務系統納入統一管理,制定了信息化初步整合方案并組織實施。啟動了“金信工程”可研報告的編制和初步設計等立項有關工作,并以“金信工程”統攬全局主要信息化項目,提升服務質檢工作的能力。
機遇與挑戰并存,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在新形勢下,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以特區一體化為契機,秉承特區精神,善謀實干,創新進取,實現新的跨越。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