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體系助飼料暢銷海外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服務豆粕飼料出口紀實
豆粕飼料是全球最大的綜合糧油食品加工基地之一的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之一,2009年以來共出口豆粕飼料88批、20萬噸,貨值7500萬美元,出口量約占全國豆粕飼料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
為幫助企業擴大出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圍繞“質量提升”要求,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建立“原料控制+過程管理+質量保證”的溯源體系,提高監管實效,使企業豆粕飼料產品暢銷日本等國家,未出現一起質量事故。目前該體系已在江蘇全省進行推廣,得到了國家質檢總局的肯定。
原料控制:加強大豆檢測
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數量逐年遞增,連續五年創下進口新紀錄,2009年全國大豆進口量達到了4255.2萬噸。就張家港來看,今年1—9月,共進口大豆51批、217萬噸,貨值9.5億美元。僅東海糧油一家企業就進口大豆42批、180萬噸,貨值8億美元。
大豆的大量進口,刺激了國內大豆榨油行業的迅猛發展。自2000年以來,我國豆粕飼料出口總量逐年增長,僅2009年,全國就出口約100萬噸。豆粕飼料出口在餅粕飼料出口總量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成為出口餅粕飼料中的“主力軍”。
進口大豆質量直接影響著出口豆粕飼料的質量安全。飼料安全是食物鏈安全的基礎,進出口飼料安全是畜牧業及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和消費者安全的重要保障,2009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專門發布《進出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保證進出口飼料的安全和可追溯。
按照該辦法,張家港檢驗檢疫局一方面加強對進口大豆的蛋白質、雜質、損傷、熱損等品質項目的檢測,確保進口大豆品質符合合同要求,維護企業利益,今年該局就檢出一批進口大豆蛋白質不合格;另一方面,該局堅持做好對每批進口大豆的實驗室常規檢測項目,并及時把檢測樣品送至江蘇檢驗檢疫局進行全項目檢測,保質保量做好有毒有害物質檢測工作,確保進口大豆安全衛生。
此外,根據國際動物飼料業質量保證等要求,該局還幫助企業加強風險管理,并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風險監控工作。同時引導企業牢固樹立第一責任人意識,配合檢驗檢疫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過程管理:提高監管有效性
對出口食品實施全過程監管,是國家食品安全體系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舉措,也是保證食品安全、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對此,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根據“原料控制+過程管理+質量保證”的溯源體系的要求,在過程管理這個環節上,幫助企業建立追溯、召回制度,建立和完善原料貨物合格來源、農藥、原輔料等投入品檢查驗收和登記制度,嚴格實施全過程監管。同時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出口產品批次管理,加強植物疫情、農用化學品殘留及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從源頭上把好出口豆粕飼料質量安全關。
此外,該局對出口豆粕的生產、貯存、裝卸等各環節定期進行檢查和考核,保持產品清潔,防止蟲害,保證出口貨物不被污染。對出口飼料所使用的筒倉采取“出口專用筒倉”進行管理,包括全面清理、日常清理、定期筒倉熏蒸等。同時組織相關人員經常赴企業現場調研,了解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對檢驗檢疫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嚴格執行定期清理熏蒸、標識和強制性報廢等措施,規范工作程序。該體系自2003年7月通過江蘇檢驗檢疫局組織的現場鑒定并實施至今,累計為企業在儲運中轉、檢驗檢疫放行等方面節約運行成本500多萬元。
質量保證:維護中國制造形象
近年來,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豆粕飼料出口量逐年加大,而且出口時間集中、新鮮度要求高,加工、存放過程容易感染活害蟲及攜帶“三稻一土”,質量安全難以保證。
為此,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經常深入企業一線,向企業管理層和一線操作人員明確檢驗檢疫要求,指導企業在儲存場地、篷布、袋皮、垛堆等方面建立專門的質量管理舉措和處理臺帳,做好出口貨物的保養處理,減少害蟲交叉感染的風險,既縮短了現場檢驗檢疫的時間,保證了產品質量,又保證出口豆粕的快速順利裝船。此外,船舶在裝載飼料過程中因船艙清潔度、干燥度等原因往往會存在很多質量隱患。因此,該局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檢疫管理辦法》規定,對到張家港口岸擬裝運飼料出口的每一艘船舶的每一個貨艙都進行認真檢驗,并建議企業從“機、人、法”三個方面擇優錄用運載船舶,提高驗艙效率,節省滯港時間,確保產品質量。
目前,該企業生產的“四海”牌豆粕、“四海”、“五湖”牌飼料等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江蘇名牌產品”等各種稱號。豆粕飼料主要銷往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經受了發達國家嚴格的質量檢驗及市場考驗,至今未出現過任何質量問題。企業還被評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指定的米面油供應生產基地。
(江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
孫旻旻 施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