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螃蟹等水產品大量上市的季節,今年,河北唐海縣大力實施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螃蟹等各類水產品喜獲豐收,平均每畝養殖效益高達1500元。
唐海縣四農場養殖戶張衛國的養殖基地,由于采取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養殖的螃蟹不僅產量比去年有了提高,而且個頭也比往年大了許多。因此,今年螃蟹一上市,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張衛國說:“今年三兩重的螃蟹要賣到五十塊錢一斤。今年價格為什么賣得那么好?因為我們搞了標準化生態養殖。以前沒有搞生態養殖的時候螃蟹只有二、三兩重,現在搞了標準化生態養殖,螃蟹都有四、五兩重。”
原來提到河北唐海,人們只知道這里是水稻的原產地。而現在人們來到唐海,不僅是為大米而來,這里的水產品更讓他們感興趣。因為唐海的水產品不僅養殖規模大,而且產量高、品種多,品質好。河北唐海縣質監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掌握了發展特色農業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分析現狀,確定了在全縣推行水產標準化生態養殖、規模化經營、無公害認證培育計劃,引導扶持水產養殖走標準化生態養殖之路。其中“稻蟹混養”技術就深受廣大養殖戶的歡迎,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稻蟹混養”就是模仿螃蟹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在水稻田中養殖螃蟹。每畝稻田里投放600余只螃蟹。螃蟹可以祛除害蟲、吃雜草、松土,使得水稻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施用農藥和化肥。而稻田這樣的環境也滿足了河蟹生存、生長的各種條件,蟹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充分的營養。像“水稻田里養螃蟹”這樣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的例子在唐海還有很多。這種生產模式遵循生態學原理,使種植業和養殖業協調平衡。充分利用了農業產生的廢棄物,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避免了因施用農藥和化肥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唐海縣稻蟹混養河蟹畝產由示范前的122公斤增加到149公斤,增加了22%;2007年至2009年三年間累積增產286萬公斤,增收1.23億元,三年間河蟹養殖戶人均年增收2700元。
截止目前,唐海縣質監局共完成了《稻蟹混合種養技術規程》等10項唐山市農業地方標準的制、修訂。收集了有關河蟹養殖的種苗、飼料、養殖等20多種配套標準,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體系框架。同時,還因地制宜,召開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傳授水產品標準化養殖技術,培訓農民技術員近4000人次。
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的建設不僅提高了河蟹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加速了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形成了集養殖與旅游為一體的生態養殖園區,探索出了一條標準化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通訊員:張偉)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