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強監管 優化服務促發展
宜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質監工作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助推器、穩定器,對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充分發揮質監部門的職能作用,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作為第一要務,按照“建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樹一流形象、創一流業績”的“四個一 ”工作目標,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質監工作機制,初步建立起適合宜城地方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和基本模式,各項工作和效益指標得到了迅速發展,先后被宜城市政府授予“服務企業成長工程有功單位”,“質量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食品安全先進單位”,被省局授予“全省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兩年獲“襄樊市創建監管樣板優勝單位”和“質監系統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先進單位”及“襄樊市文明單位”等稱號。
一、 創新管理模式,讓工作機制順起來
完善的體制機制,能提高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有效促進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發展。過去,由于機構重疊、職能不分、職責不清、導致出現進企業多頭檢查、重復檢查、重復執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正常生產,也影響了質監部門的形象。為解決“政出多門、多門爭利、重復執法、監管責任不落實”等問題,我們通過廣泛調研、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立足“三個規范”,即規范業務工作、規范內部規章、規范公務員行為,開展了一系列的機構改革,大膽實行“三個綜合”,即綜合業務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綜合進企業檢查,調整機構職能、理順科室關系,確保了職能、職責、監管三到位。
(一)調整機構設置。針對現行機構設置存在的問題,2005年,我們對機構職能進行了合理調整,將原有科室進行了整合,成立了三個辦公室,即:局行政辦公室、宣傳辦公室、綜合管理辦公室(法制科、生許辦、質量科、標準計量科、特設科)。2006年進一步理順職能,實行“三個綜合”(綜合業務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綜合進企業檢查),理順科(室)關系,確保職能、職責、監管到位。2007年,按照襄樊市局統一要求,進行了進一步地深化改革。以綜合管理辦公室為基礎,將原機關科室、撤銷合并為綜合業務科。負責全局業務的指揮、協調、調度、督辦工作,保留了技術機構和稽查分局,新組建成立了直屬分局,負責綜合監管企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直屬分局日常監管企業為主,技術機構和中介機構協助服務,稽查分局執法督辦,綜合業務科統一協調調度的“一主多協”區域監管工作模式 ,變質量抽檢合一為抽檢分離,變多頭交叉檢查收費為一個口子進企業,避免了對企業多頭收費和亂收費現象,使質監工作步入了規范化管理軌道。
(二)明確業務分工。對各部門職責進行了重新界定。直屬分局負責對全市所有生產企業的質量、計量、標準、生產許可、認證、條碼的綜合監管和全市所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工作,各業務機構進企業只工作不收費,統一由直屬分局協調和全年打包一次性收取;榉志重撠熈魍I域、建筑工程、經營性服務業、壟斷行業的綜合監管。質計所負責全市計量檢定和質量檢驗業務,不再負責向企業抽樣和收取檢驗、檢定費用。綜合業務科負責宏觀管理、調度全局業務,負責計劃安排、指導協調、督辦落實、總結上報和信息對外發布。人事監察科負責綜合督查,局辦公室負責后勤保障服務。從根本上避免了業務交叉、重復檢查、責任不清等現象,解決了基層質監系統多部門爭利益、交叉執法、多頭檢查、重復進企業、組織協調不力等弊端,樹立了宜城質監局良好的形象。在08、09兩年宜城市行風評議機關、科室、機關科長活動中,綜合業務科被評為優秀科室,科長被評為優秀科長。
(三)規范工作流程。對業務工作實行“四分離”,即:產品質量抽、檢分離,案件辦理查、處分離,計量檢定受、檢分離,企業監管監督、服務分離。對企業的服務實行“三個一”,即:一個口子進企業,全局只有直屬分局負責生產企業的所有業務;一個窗口對外,綜合業務科設立辦事大廳,負責對外業務的接待;一次性收費,按照誠信服務協議,一張協議管全年,一次性收費管全年。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使我們的監管責任更加明確了,涉企收費更加明白了,辦事流程更加清晰了,企業辦事更加方便快捷了,得到了政府、企業、社會的一致好評。
二、細化職能職責,讓監管責任明起來
過去長期延續的條塊監管模式,難以形成整體監管合力,不利于工作開展,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針對這些問題,分析監管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我們推行了“一年一計劃、一季一考核、一月一知道、一周一調度”的工作制度。即:在每年年初把全年需要辦理的80余項業務指標,分解到各個科室(二級單位),落實到具體工作人員,簽訂工作責任狀,并放置到每個人的辦公桌上,隨時提醒大家注意工作動態;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結果分別形成業務工作、后勤保障、宣傳通訊、質量檢驗、計量檢定、執法管理等六個通報,下發到各科室和二級單位;把每個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目標編制成“一月工作早知道”,月初下發到各二級單位和科室,月底對照總結;每周開一次業務調度會,由中層以上干部參加,主要匯報本周工作,商討決定一些重要事項,安排下周工作。真正做到了業務有人受理,咨詢有人解答,投訴有人處理。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監管模式,推進工作的落實。
(一)推行“雙十監管”模式,全面落實監管業務。針對轄區監督對象多且分散的實際,我們積極探索“雙十監管”模式,即對166家企業、292家食品小作坊推出10項業務,具體來講,對企業推出巡查、建檔、強檢、校準、登記標準、促證、年審、備案、查處和監察特種設備“三率”等;對小作坊推出改造升級、掛安全公示牌、建檔、承諾、立進銷臺帳、備案、標簽、建標、檢定檢驗等,這些均由直屬分局負責完成。我們把“雙十”業務分解到科、人,每月下發工作任務進度表,逐月考核,全局業務工作實行軟件管理,使質監業務數量及質量迅速提升。據統計,實施當年,有33家小作坊改造得到升級取證,建立紙質和電子檔案330家,標準登記率達到100%,不合格處理率達100%,特設“三率”達97%以上。
(二)實施網格化區域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將全市劃分鄢城、河東、河西三個片區,由直屬分局三個業務科室分片負責,每個科室又對監管人員進行分片包干。每個片區配備了三員,即:“稽查員、巡查員、協管員”;明確了四定,即:“定區域、定企業、定人員、定責任”;執行四項制度,即:“定期巡查,隨機抽查,專項檢查,稽查督查”,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管模式。
(三)實行電子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全面運行“襄樊市質量技術監督業務管理軟件”系統,給每個業務科室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配發一張無線上網卡,將相關的25項信息全部輸入電腦,從監管人員到科長到分管副局長到局長乃至到襄樊市局,每個人都對工作情況了解的一清二楚。執法監管人員對企業的巡查、對業務調度管理均實行現場網上辦公,既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又有效地避免隨意執法等違規違紀行為。
三、強化制度建設,讓服務質量優起來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質監部門立身之本,只有把企業服務好,讓企業滿意,質監部門才有形象、有地位,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工作中,我們一改過去管字當頭、以錢為主的做法,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牢固樹立“四零”理念,即:管理零收費,經營零干擾,服務零距離,企業零投訴,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務制度,全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實行聯系企業制度。把質監工作融入到了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研究制定了“三全措施”,即:全員參與、全面推進、全方位服務。明確了70家重點服務企業,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制定技改方案,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共有30余家企業在我局的技術指導下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進行技改,使企業的內部管理和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是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每年年初,將所有涉企的執法、檢查、收費等項目,以及一些事關企業正常生產而又容易被耽誤的問題, 如企業何時更換生產許可證,何時貫徹新的國家標準,鍋爐設備何時需要檢修,在什么時間內繳納什么費用等,一一羅列在“企業全年應辦事項提醒卡”上,郵寄或送達給企業,將企業對全年需要辦理的事項做到心中有數,有效解決了企業因疏忽或不了解有關法律法規而未按時申請、變更、辦理各類證件和未及時開展計量檢定、特種設備檢驗所帶來的損失等問題,極大地方便了企業與群眾,架起了質監部門與企業友好溝通的橋梁。近年來,先后為全市1980余家服務對象送提醒通知書3000余份,送聯系卡、公示卡6000余張,受到了社會廣泛贊譽。
三是實行首錯不罰制度。服務企業就是要盡最大努力促進企業發展,而不是去管、去罰錢。基于這點認識,我們明確提出“四通”理念,即: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確保暢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加強溝通,基本符合法律規定的予以變通,與法律規定有差距的給予疏通,按照“多整改、少處罰”的原則,推行“首錯不罰制”,即:對企業出現的情節輕微的違法行為,不是上來就罰錢,而是先下達告知書,指出企業所犯的錯誤,并幫助企業在一個月內整改到位。四年來,我們對宜城境內的200余家企業,抽查超過1000批次,其中有200多批次不合格,能夠立案的達300多起,除了一些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案例外,我們沒有處罰過一家企業,僅僅是幫助企業整改到位。
四是實行跟蹤服務制度。一方面,對新落戶宜城的企業,我們做到服務前置,從簽訂合同,到開工建設,到建成投產,都提前介入指導,避免了企業在建設中出現因不符合法定要求,而重新改造花冤枉錢、走彎路。宜城市達利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資2000萬元的獨資企業。建廠伊始,我局就派出專班到現場指導,積極幫扶,繪制出涵蓋22項工藝的工作流程表,極大的方便了企業。讓正常情況下需要6個月完成的流程,僅兩個月時間就辦完了。公司總經理稱:“過去我對質監局認識不深,現在才知道建食品企業,離開質監局還真的沒門”。另一方面,借助電子化管理的平臺,對全市所有工業企業建立了質量檔案,實行了動態管理,對重點幫扶企業開辟質量技術監督服務“綠色通道”,開展技術咨詢,使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逐步提高。在近年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中,我們實行 “三個一”工作方法(即一個企業、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以確保對企業的幫扶措施到位。為規范小作坊生產,對小作坊管理提出了“五統一”的要求(即:統一查處尺度、統一生產規范、統一產品標準、統一購銷臺帳、統一考核程序),并對小作坊產品使用“限制銷售區域”標簽,規定小作坊產品只能在規定的區域內銷售,不能進入商場、超市,督促小作坊加大技改投入發展壯大。
五是實行定期回訪制度。對行政相對人和服務對象進行定期回訪;對回訪中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力求讓群眾和企業滿意。
六是實行服務獎懲制度。對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或技術問題的工作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對違反優化投資環境有關規定的當事人和單位負責人,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通過兌現獎懲,進一步提高了干部職工的服務積極性。
幾年來,我們立足服務,不懈努力,為優化宜城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三年,新落戶宜城的工業項目達138家,投資總額131億元。截止目前,全市已有5家企業6個產品被評定為“湖北名牌”,有7家企業7個產品被認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有29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15家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129個產品獲生產許可證,31家企業通過計量合格確認,“宜城板鴨”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流水西瓜”通過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宜城香菇、孔灣白菜和冬瓜、王集油菜被批準為湖北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