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打實的進步
——中國工程質量10年提升采訪記
□ 本報記者 朱祝何
8時6分15秒,龍澤站,計時開始,8點10分36秒,“西二旗站到了,”隨著一聲報站,計時結束。9月11日,北京早高峰時段,記者用精確計時的方式體驗10年前建成的地鐵13號線。12年前的這個季節,龍澤站至西二旗站開工建設,歷時兩年建成,成就了無數乘客10年來的出行便利。這4分21秒的便利,折射了地鐵建設者的辛勞付出;而10年間地鐵安全運行,依靠的正是工程質量的堅強支撐。
地鐵只是萬千工程的一個縮影。回顧過去的10年,中國工程的裝備技術日新月異,工程管理水平逐步提升,風險管理意識不斷增強,施工人員水平更加專業化。10年來,正是靠著無數工程人員的努力拼搏,中國工程的質量提升之路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地進步著,在中國質量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工程裝備技術之“擎”漸強
曾有建筑工程圈內人士這樣形容,如果把一項工程比作一臺機器,工程裝備與技術就像引擎,扮演著“動力源泉”的角色。裝備是任何工程中的最基本要素,而技術則是工程創新的第一生產力。
“它可以自行移動,由模板、支撐系統和行走系統3部分組成,組裝后就是一個整體的可移動式模板,拆裝均比較方便。相比以前使用腳手架一塊塊拼裝的散裝模板,一是施工速度快,二是施工質量大大提高!闭f起對于10年來工程質量的變化,負責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01標項目區間技術的管理人員段學鋒,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型模板臺車。
據介紹,大約在2005年以前,絕大多數工程隧道的混凝土澆筑,基本上通過一塊塊小木板,借助滿堂紅腳手架(滿屋子搭架子)施工工藝,拼成散裝模板來實現。而近幾年來,很多工程尤其是地下工程,更為先進的大型模板臺車裝備被派上場,用它打出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平順,振搗效果更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原先6至8個月的結構工期,采用上述工藝,只需3至4個月即可完成,而且不用犧牲工程質量。有了先進的工程裝備與生產工藝,地鐵施工質量提升了一大截。
2007年4月,北京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農民工夜校首批323名農民工學員經考核合格,順利結業。圖為農民工領取結業證書。 王建忠 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先進工程技術被應用在各類建筑尤其是民用建筑上,而更多的業主也切身體會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工程質量提升,現年72歲、家住北京芍藥居5號院小區的陳學勇大爺就是其中一位。
7月19日,陳大爺家中收到了太陽宮地區辦事處投寄的一封信,內容大致如下:您居住的房屋即將進行節能及供熱計量改造,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增加外墻外保溫、增加屋面(頂)保溫及防水、更換外窗、空調規整,(街道辦)即將進行入戶調查,了解房屋現狀,征求你們的改造意見。和陳大爺一樣,芍藥居5號院1-7號樓的居民均收到了這封信。陳大爺說,小區剛建成時,他就住了進來,經歷了房屋由新變舊,也見證了很多人搬出這邊的老房子,搬到新建小區去。“沒想到國家還會對老舊房子進行改造,真是托節能科技進步的福啊,我們也能免費享受高檔小區的待遇了!
風險管理意識之“弦”愈緊
在當今市場經濟中,管理水平高低往往是衡量企業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拿工程管理來說,工程承包單位、施工單位及監理單位的管理水平,一般直接反映在工程質量好壞上。10年來,隨著裝備及技術的基礎逐步夯實,中國工程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其中,風險管理更是被企業擺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工程人員腦中的風險管理意識之“弦”繃得更緊。
“風險控制,給我的感觸是最深的!泵鎸Α10年來工程質量方面最深刻的變化”的提問,北京地鐵6號線一期四標項目總工程師王利民如此答復。投身地鐵工程10多年來,他飽覽了數不清的工程風險管理案例,最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建設中的北京地鐵6號線一期花園橋站工程的風險管理。
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工程建設的各路專家共召開20多次專家會議,研究制定6項措施,為的是解決地鐵車站與花園橋相距太近的環境風險。“車站屬于暗挖車站,車站結構距離橋橋樁最小距離只有0.08米,而且車站底板比橋樁底還要低4米,按照圈內人士說法,這種情況屬于‘挖人墻腳’!蓖趵裾f,花園橋站主體暗挖段與西三環花園橋的臨近程度和危險程度是地鐵6號線之最,經過專家一年多的反復論證,加上施工單位緊繃的風險管理意識,憑借積累多年的風險管理水平,最終以花園橋站成功下穿西三環花園橋,實現橋梁零沉降成績交出答卷,并形成了一種新的理念(工法)——“主動動態保護既有交通設施”,目前已在北京市科技委員會立項,準備推廣。
地鐵10號線二期工程一標項目、地鐵6號線一期四標項目、門頭溝區標準化農宅施工現場、朝陽區老舊小區改造工地……今年以來,記者在北京多個工程現場采訪了解到,風險管理成為各項工程的必修課,很多施工單位都將風險管控標志牌立在入口處,各種工程風險點及解決措施一目了然,工程人員進門就能看到。
施工人員水平之“本”更專
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很多,但歸根結底,人是最根本、也是最關鍵的質量影響因素。前些年,提起工程,人們往往很自然地把它與農民工聯系在一起,這其中隱含著對工程施工質量的一絲擔憂。回顧過去的10年,越來越多的建筑農民工實現了身份轉換,從農民轉變成專業工人。施工人員素質與水平的提升,帶來的是看得見的工程質量進步。
“以前,工人來了,放下鋤頭,就直接上工地干活,有的可能夏天穿著塑料涼鞋就下去了,幾乎沒有培訓,連安全教育都很少!闭f起10多年前的工程施工人員,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工程一標項目相關管理人員石廣闊說,2004年左右,一些工程的培訓開始正規而常態化。
記者在一些工程現場采訪時看到,項目部臨時建筑里最大最寬敞的房間,往往都是培訓工人的夜校。據介紹,新進工人首次進工地干活前,都要接受工程項目部、施工隊及班組的“三級教育”,內容包括法律法規、工程概況、危險源點、安全操作規程、環境風險等。除入場教育外,工人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各種專業工程質量教育與培訓。
工程施工人員水平的提高,很直觀的一點體現在標準化施工上。比如,混凝土攪拌,以前都是按照相應的比例要求,將沙子、水泥等進行人工操作配比,現在通過施工人員的專業操作和配料機自動計量,實現精確配比,確;炷临|量。另外,數十年前,工程施工擾民現象較為嚴重,很多建設矛盾都是由此引發。而從2004年開始,一些工程開始踐行綠色施工,在防塵、防噪音、防光污染方面遵循一套專業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這套標準流程大約在5年前幾乎成為所有工程默認的通用標準規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擾民。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