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徐去檢豬
——深圳檢驗檢疫局加強供港種豬場監管工作速寫
本報記者 戴群艷 通訊員 黃 欣
剛到深圳檢驗檢疫局,就聽說這里有一群當年曾令新華社記者大為驚嘆的“檢豬倌”。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工作?日前,在深圳局坪山新區辦事處資深“檢豬倌”徐位純的帶領下,筆者來到深圳市農牧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種豬場,親身體驗了一次“檢豬”全過程。
“凈身”入豬場
汽車在山間小道兒上行駛,幾聲蟲鳴,幾分幽靜。老徐說豬場周邊環境好得很,衛生狀況也不錯,外圍基本聞不到異味。忽然,路前方正中央出現的一個“水坑”引起大家的注意。
“快到啦。這個坑里面是經過嚴格配置的消毒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疫作用。”老徐解釋。果然,汽車很快來到深圳市種豬場大門外。
一下車,農牧實業公司的蒙經理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豬場的情況。這里的種豬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并率先打入香港市場,占香港種豬市場90%的份額。日均供應農牧實業公司屠宰場生豬80頭,屠宰后的冷鮮肉供應香港。
“為保證質量,豬場采用現代化的生產工藝流程,以及全進全出分階段飼養管理模式,設有母豬單體限位欄、分娩高床、仔陪高床、污水環保處理系統等現代化養豬生產設備。”蒙經理介紹說。
“先洗澡換衣服吧。”老徐帶著我們來到淋浴間,“進豬場有嚴格的程序,從頭到腳的淋浴、換上經消毒的衣服鞋靴,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防疫要求。”
淋浴間條件有些簡陋,不過熱水、沐浴液、洗發水樣樣齊備。“現在還好,溫度適宜,要是到了冬天,很容易著涼。”老徐一邊說,一邊穿上留有消毒水味道的制服。
一切準備就緒,戴上口罩,穿上雨靴,我們全副武裝地進入了豬場禁區。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混合著豬尿、糞便、飼料氣息的怪味。老徐笑著說:“習慣了就好啦。這里的員工基本上都聞不到怪味了,這叫作‘久進豬圈而不聞其臭’。”
入場后,先用消毒水洗手。剛走沒多遠,又出現了一個“水坑”,竟然還是一個消毒池。豬的叫聲還沒聽到,就已經過了三道“關卡”了。老徐說,這樣的消毒池里面還有很多,每個消毒池里所配備的藥水都不一樣,而且還要定期輪換使用,這是為了防止常見的檢疫性病原體,如豬瘟、豬藍耳病、口蹄疫等病毒產生耐藥性。
粗略計算,一路走下來,經過的消毒池至少有15個。
抽樣展“身手”
在這個養豬場,不同的區域飼養著各種不同功能、或不同生長期的豬,包括待產母豬、哺乳母豬、斷奶仔豬、種用公豬、肉用豬等。不同的豬欄因功能及豬只大小的不同,設計的面積也大小不一。
當我們還在留意各欄設置特點時,老徐已開始行動了。“麻煩拿工具過來,這一欄的豬得進行取尿送檢。”老徐進入豬欄內,迅速鎖定目標,取尿,裝瓶,貼標,動作非常熟練。
“這樣的監管抽樣每月不少于兩次。”老徐說。
那該怎么確定對哪頭豬進行采樣,而且能保證采樣成功?看我們有疑問,老徐說:“今天采樣是比較順利的。豬也有不愿意配合工作的時候,要是碰上了‘硬茬’,在豬圈里等半個小時也取不到尿液樣本。”
監管見“心血”
看完大大小小數十個豬欄,差不多耗時一個小時。老徐說,這只是走馬觀花,檢驗檢疫人員下場可沒這么簡單,除了看豬的生長狀態、取尿樣外,還要開展豬場外圍的疫情排查。同時,對于免疫記錄和消毒記錄等臺賬文件也要進行嚴格的監管。
“豬的疫情和藥物殘留具有不可預知性和突發性,這就對檢驗檢疫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徐說,他去年赴京參加供港活豬藥物殘留風險監控會議后,結合自己多年的監管實踐經驗,對原有的一些監管模式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我們與蒙經理他們經過反復溝通協調,最終確定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臺賬管理制度,建立了供港豬的溯源體系。”老徐說。
老徐們的心血并沒有白費。前不久,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官員到深圳市種豬場考察,檢查了包括《出境動物養殖企業注冊證》年審記錄、《供港澳活禽/畜注冊飼養管理手冊》記錄、藥品庫存機領用記錄、疫苗使用記錄等在內的80多項文件記錄,對豬場清晰準確的追溯體系及檢驗檢疫部門嚴謹的監管模式表示贊許。
離開豬場前,我們再次沐浴,換回裝束。對于我們來說,這只是一段“檢豬倌”的體驗過程。對于老徐們,卻不是走馬觀花,檢驗監管技術含量原來就體現在日常繁雜瑣碎的工作中。
老徐們的辛勞付出在“供港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的肯定中得到了回報。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