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李 彥)山西焦化廠科技人員圍繞現有生產裝置達產達效、提質降耗和安全穩定運行,積極開展技術改造、技術攻關、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議活動,2012年先后完成31項技改、攻關、技術開發項目,實施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議163項,有效解決了生產系統存在的多項技術“瓶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甲醇廠針對精脫硫系統運行周期短、費用高,影響甲醇連續穩定生產的技術瓶頸,通過對焦爐氣、水煤氣精脫硫系統改造,甲醇產量首次達設計能力,月生產甲醇達19098.46噸,創歷史最高水平;焦化廠化工產品的回收率直接關系企業的經濟效益,第一煤氣回收脫苯塔改造項目將鑄鐵泡罩塔更換為新型不銹鋼CJST脫苯塔,粗苯回收率已由原來的0.84%提高至0.98%。
由該公司承擔的《粗苯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含量的測定方法》國家標準的制定項目,已完成了國家標準報批稿。該成果提供了檢測粗苯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含量的統一、規范、準確、可靠的測試方法標準,填補了我國在煉焦化學和煤化工領域沒有該項國家標準的空白。
在配煤研究方面,為實現經濟、精確配煤,降低入爐煤成本,焦化廠配煤研究室注重源頭管控,加強煤場管理,并積極開展單種煤結焦性小焦爐試驗、瀝青配煤試驗、弱粘煤配煤試驗、鄉寧瘦煤配煤試驗。積極開展6m頂裝焦爐瀝青配煤煉焦試驗,在保證焦炭質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配煤煉焦中焦煤和肥煤的比例,增大了貧瘦煤和不粘煤的用量,使噸焦成本降低百元的奮斗目標圓滿實現,同時為焦化行業贏得發展空間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