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種子闖大市場
——安徽檢驗檢疫局力促雜交稻種出口紀實
戴 雷
近日,經安徽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合格的30噸優質雜交水稻種子在越南口岸順利通關。至此,安徽省雜交稻種已批量出口到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班牙、越南等多個國家,海外市場不斷擴大。去年,安徽出口雜交水稻種貨值年增速高達167%,今年繼續高開高走,1~10月出口雜交稻種已達121批、5454噸,貨值1127萬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雜交水稻應用面積最廣、應用程度最高的國家,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雜交水稻種子產業市場化程度高、制種產量高、成本低、品種多樣,出口優勢明顯。近年來,安徽部分種子企業認識到國際雜交水稻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紛紛瞄準國際市場。但許多國家從自身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出發,制定了嚴格的貿易保護措施特別是植物檢疫措施,使安徽雜交稻種出口難度加大。為此,安徽局植檢處采取措施,幫助企業積極應對。
強化基地管理 從源頭把關
為了保證出口雜交水稻種子的檢驗檢疫質量,安徽局植檢處積極幫助和指導相關企業辦理注冊登記工作。推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管理模式,對種植基地、包裝加工廠及儲存庫作出明確的規定。要求企業建立一套“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存儲、產品可召回”的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有關記錄,促使企業落實防疫和質量安全措施,提高生產工藝水平,進而在源頭上消除有害生物,確保產品質量,降低出口風險。通過注冊登記,推動了企業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目前,安徽省已有安徽隆平種業公司、安徽荃銀高科技種業公司及安徽袁氏農業公司等3家企業獲得了雜交稻種的注冊登記資質,取得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為把好農產品質量源頭關,檢驗檢疫部門要求所有出口雜交稻種來自自有基地或備案基地。種植基地應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并建立種植檔案,對種子來源流向、種植收獲時間,有害生物監測防治措施等日常管理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同時還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植保員,負責基地有害生物監測、報告、防治等工作,定期開展檢查和監督,對產品中可能攜帶的病蟲害做到心中有數。
嚴格檢驗檢測 保檢疫質量
考慮到出口稻種的檢驗檢疫風險極高,目前采取批批現場檢驗的方式。在現場檢驗時,重點關注產品攜帶土粒、雜草籽、黑粉病粒、稻曲病粒等的情況。同時,按照標準抽樣送實驗室,對可能攜帶的檢疫性有害生物進行檢測,確保產品的檢疫質量。此批輸越的稻種就是通過了水稻香亭病菌以及水稻干尖線蟲的嚴格檢驗。
根據進口國的檢疫要求,結合稻種可能攜帶的病蟲害,對產品采取相應的處理方式,如磷化鋁熏蒸、溫湯浸種等,有效地降低了疫情傳播風險,保證了貨物在國外順利通關。
開展風險分析 助通關破壁
安徽局植檢處結合檢驗檢疫工作實際,積極開展出境稻種的檢驗檢疫風險分析研究。收集整理國內外檢驗檢疫要求和風險預警信息。針對不同的國家分別確定有害生物名單,并對有害生物及潛在風險進行評估,明確檢驗檢疫的重點,為讓安徽省稻種順利打入國際市場、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打好基礎。
去年9月以來,印度尼西亞農業部檢疫署代表團三次來皖,對共計約9000噸雜交水稻種子進行預檢。安徽檢驗檢疫部門在國家質檢總局有關司室指導下,積極做好水稻病蟲害的調查和檢驗檢疫前期準備,并配合有關企業搞好接待和對外談判。同時,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安徽水稻在印度尼西亞當地的種植情況,積極為企業應對 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擴大出口想對策、出主意,確保安徽雜交水稻種子順利出口印度尼西亞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