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劉 霞)12月8日,“我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暨中國質量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質量協會會長陳邦柱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品質量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增強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今年開展的全國質量管理現狀調查情況表明,我國工業企業一次交檢合格率總體水平達到95%以上,產品退換貨率(返修率)保持在2.5%以下,60%以上的企業擁有國內領先或國際領先水平的設備和裝備,約75%的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陳邦柱說,此次調查也反映出4大問題。
一是一些企業領導還只是把質量當作職能部門的事,沒有真正把質量看作是企業的生命。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有效性不高,企業對質量管理基本的工具與方法不想用、不常用、不會用。
二是質量知識培訓投入不足,員工素質教育亟待提升,目前質量培訓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三是主導產品技術水平、采標能力相對落后。參加調查的企業70%以上采用了國家標準,但采用國際標準為28%,采用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僅為10%。
四是工業產品質量過程控制環節仍需加強。參加調查的企業在工藝優化設計中運用防錯技術等先進控制方法的不足15%,表明質量過程控制存在“懸空”。6成企業對供應商沒有有效質量控制或僅通過進貨檢驗手段進行控制,反映出供應鏈環節質量管理弱化,這已成為影響產品整體質量的關鍵。《中國質量報》
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