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檢” 碩果累累
——訪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
“過去的5年,質檢科技在自主創新、履職把關、服務社會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基礎建設明顯加強,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國質檢科技工作大會召開前夕,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質檢科技在“十一五”期間的表現給予了這樣的總結。
“質檢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質檢部門是一個與科技結合緊密、依賴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履行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因此,科技的發展對于質檢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津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質檢是樹,那么科技就是根,質檢科技不僅是質檢事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更是引領質檢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回顧“十一五”,武津生倍感自豪: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裝置研究、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兩項成果于2006年、2007年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年來,全系統共有422項成果獲科技興檢獎,130余項成果獲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負責主導起草制定國際標準345項,參加計量國際關鍵比對231項,獲得國際互認測量能力735項。
更令武津生驕傲的是,這些成果已經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在“科技興檢”戰略、“以質取勝”戰略、“標準化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頓”、“質量和安全年”、“質量提升”等重大活動中,在保障食品安全與消費品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與執法打假、確保特種設備安全等諸多方面,質檢科技都為質檢履職把關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術手段,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在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在應對汶川地震、嬰幼兒奶粉、甲型H1N1流感等應急事件中,我們質檢科技同樣功不可沒。”武津生饒有興趣地回憶起“科技奧運”系列專項課題。“我們在奧運食品安全、疫病疫情防控、特種設備檢測、奧運器械檢測、體育場館檢測、機構查詢、輻射檢測、防偽安保等多個領域研究開發了多種檢測技術,為‘科技奧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質檢系統快速建立了乳與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及標準物質,并迅速運用到全國的乳制品檢測中;在甲型H1N1等突發疫情發生后,質檢系統在最短的時間內研制出了甲型H1N1防控與檢測技術方法及標準,把住了國民安全的大門……
“這些年,質檢科技基本能力建設顯著加強,不管是技術機構、人才隊伍的建設,還是技術裝備、環境設施的建設,都有了顯著的加強,為質檢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武津生特別強調了科技人才的引領作用。“目前,全國質檢系統已有專業技術人才達9.3萬人,高技能人才1.9萬人,各類人才趨年輕化,45歲以下中青年人才占67%,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年我們實施‘人才強檢’戰略取得的切實成果。”
最后,武津生談到了質檢科技的體制機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是推進科技事業發展和自主創新的動力所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朝著管理更加規范,體制更加優化,機制更加富有活力的目標,不斷深化改革,為質檢部門履職把關提供技術保障。”
回顧5年來的發展歷程,武津生坦言“走得并不輕松”。他說:“未來5年,我們將繼續緊緊圍繞總局中心工作,高舉‘科技興檢’旗幟,進一步鞏固質檢科技工作基礎,不斷提高質檢科技水平,使質檢科技在質檢事業中能夠真正發揮其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