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高田氣囊儼然已成為車企召回的魔咒,由此引發的“史上最大規模召回”不斷發酵,一批車企因此有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稱——“高田系”。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所發布的數據,截至7月底,國內共實施汽車產品召回103次,涉及車輛881.82萬輛。其中,日系品牌受高田氣囊事件拖累,召回車輛高達479.69萬輛。時至今日,“史上最大規模召回”仍在繼續,“高田系”的影響也同樣余波未盡。
高田氣囊事件持續發酵,截止到7月28日,已致國內實施缺陷汽車召回的數量較2015年同比增長107%,其中主要受高田氣囊事件影響的日系品牌召回車輛占總召回車輛數過半,且該數據仍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另據廣汽本田日前發布的召回計劃顯示,其決定自2016年8月10日起,召回其生產的部分國產及進口轎車,共計182.37萬輛。
據不完全統計,廣汽本田這一召回為今年以來因高田氣囊事件而產生的最大單次召回計劃,但這并非最后一次涉高田事件的召回?紤]到去年本田整體因高田氣囊事件拖累,造成當期財年利潤高達30%以上的下降,市場擔憂廣汽本田業績也將因此受到拖累甚至被動出現較大影響。
七大車系均涉召回
作為高田公司最大的客戶,本田無疑是高田氣囊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汽車公司。受其波及,國內本田合資企業也難逃“躺槍”命運。
日前,廣汽本田一次性發出旗下七大品牌涉高田氣囊事件車輛的大規模召回計劃。
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要求,廣汽本田決定自2016年8月10日起,召回其生產的部分國產雅閣(參配、圖片、詢價) 、奧德賽(參配、圖片、詢價) 、歌詩圖(參配、圖片、詢價) 、飛度(參配、圖片、詢價) 、鋒范(參配、圖片、詢價) 、理念S1(參配、圖片、詢價) 及進口謳歌RL(參配、圖片、詢價) 轎車,共計182.37萬輛。其中,召回單品數量最多的是2003~2011年款雅閣轎車,涉及召回117.9萬輛,其次是2009~2011年款鋒范轎車,共計35.95萬輛以及2005~2008年款奧德賽轎車,共計14.86萬輛。
根據公告顯示,廣汽本田此次召回范圍內部分車輛的副駕駛席前安全氣囊裝配了高田公司生產的未帶干燥劑的硝酸銨氣體發生器。在安全氣囊展開時,上述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可能發生異常破損,導致碎片飛出,傷及車內人員,存在安全隱患。自2014年6月以來,國家質檢總局對高田氣囊氣體發生器破裂問題開展了缺陷調查,并發布了高田氣囊安全提示。近期,國家質檢總局因為高田氣囊上述問題又約談了包括廣汽本田在內的多家整車生產者,要求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消費者的行車安全。而受調查影響,廣汽本田決定采取召回措施消除安全隱患。根據計劃,公司將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免費更換副駕駛席前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以消除安全隱患。
事實上,這已經是因為高田氣囊事件,廣汽本田在2016年年內進行的第二次主動召回。因規模達到182.37萬輛之巨,廣汽本田相關方面表示:上述召回“是因涉及高田氣囊而進行召回。廣汽本田是負責任的企業,對于存在缺陷的產品,我們將嚴格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要求開展相關工作”。
記者致電廣汽本田服務電話咨詢該召回計劃,其工作人員表示,“主要是因為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存在傷人的安全隱患,雖然公司截止到目前從未發生過相關的安全事件,但為了保證客戶的安全公司進行了此次召回。可以看到,此次召回涉及的是2002年到2011年生產的部分產品,此后的產品并不存在相關的問題,如有購車計劃可對此放心。”同時該工作人員提及,此次召回計劃并無截止日期等時間限制,隨時可以預約進行更換。
記者在成都廣汽本田某4S店了解到,由于目前召回量較大,前往進行相關部件更換的用戶較多,現可供更換的零部件處于無貨狀態。不過工作人員表示,“已在積極準備,最遲9月就將到貨。”而記者聯系到北京等地部分4S店,整體來看大部分已經到貨,缺貨狀態的4S店也在積極安排。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認為:“目前發現了相關問題并主動召回對于消費者是一種保護措施。由于召回越來越常態化,作為正常機制預計也不會對涉及的相關合資廠商的品牌造成負面影響。”
財務壓力持續增加
雖然廣本大規模召回禍起高田氣囊,但截止到目前,高田方面并未和汽車廠商就召回所需費用的分擔比例達成協議。高田方面認為各方對氣囊存在不安全性的原因還未達成一致。
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最終責任認定仍難落地。在此背景下,目前的召回費用大多由汽車廠商先行墊付。但考慮到高田涉及本田、豐田、日產、馬自達等主流車企,召回數量已成為目前全球第一大召回案,就算其應當負全部責任,其兌付能力能否滿足如此大規模的追償還存在不確定性。
而現在,已有車企因高田事件出現了單季虧損和全年業績走低。
公開數據顯示,高田第一大客戶本田公司2015~2016財年第四季度(今年1月到3月末),因高田安全氣囊召回費用巨大,該公司凈虧損達934億日元。而整體來看,本田為了應對高田氣囊事件,2015~2016財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合并財報顯示,雖然銷售額增長了10%,為14.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655億元),但營業利潤卻減少25%,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32%,為344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7億元)。
這其中,因高田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存在問題,本田公司為召回計劃計提了約436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8億元)的準備金,而2014~2015財年中這一數據為1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9億元)。這意味著召回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對相關汽車廠家的財務壓力也在不斷加碼。
根據美國投行杰富瑞集團相關分析師對高田氣囊事件的研判,其預計未來每個氣囊發生器的召回成本約9000日元(約合人民幣595元)。簡單計算,如果182.37萬輛召回范圍內的車輛都進行氣囊發生器的更換,其涉及金額將達到10億元左右。
廣汽集團在2015年年報中曾公開提示產品召回風險并稱,近年來,我國對汽車行業的產品質量法規及技術標準日趨嚴格。 2013 年 1 月 1 日起《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生效,該條例在《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補充,該項法規要求汽車制造行業企業提供維修服務或召回活動。如本集團旗下產品出現被召回的事件,可能會對公司的銷售及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而之于廣汽本田,這一墊付的壓力究竟有多大?將對公司業績造成多大的影響?
記者聯系到廣汽本田方面就此求證,但其相關人士表示:“涉及內部信息、不便透露”,不過其官方人士回應稱,“目前各款車型銷售均正常,終端銷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長。主動召回恰恰體現了一個企業的責任感,作為始終將用戶的滿意度作為工作核心的企業,廣本力求得到用戶理解,并通過努力,按照計劃展開召回實施。”
根據高田2015~2016財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中披露,中國是高田公司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單一市場,貢獻的凈收入為1010.8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6億元)。上述事件的發酵,羅磊認為,“由于目前需要先行墊付且氣囊拆裝也非常麻煩,短期內,對于主動進行召回計劃的公司而言,存在一定的財務壓力。但高田公司存在承擔追償責任的較大可能性,預計相關不利影響將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