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召回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組極其不平衡的現象:一組是,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汽車投訴占比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超過二十多個百分點,但召回并沒有增加,一些品牌的召回依舊是零;另一組是,在2010年前幾個月中,全球知名汽車廠商卻在密集召回。
顯然,自主品牌汽車召回少,問題的答案不是自主品牌轎車的質量過硬。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數據來進行對比,有比較才顯出差距。
少召回絕不等于質量好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7月26日的召回公告中顯示:沃爾沃汽車有限公司為部分進口C30汽車車主更換車主手冊。原因為“車主手冊中未包含車頂天窗操作說明部分, 可能使車輛使用者對天窗的功能操作及安全防范措施不了解,從而可能造成駕駛隱患”。公告顯示,此次召回涉及中國市場的車輛為875輛。
事實上,截止到召回公告發出之時起,沃爾沃公司并未收到由此引起人員傷害的事故報告。
一個簡單的車主手冊,就能引發一次召回,這種審慎的態度似乎可以為國外品牌頻繁的召回作出注解。自年初以來,保時捷、大眾蘭博基尼、雷克薩斯等品牌都在全球范圍內發起召回。
國內自主品牌少召回或者零召回,絕不是因為質量十分過硬。據J.D. Power 亞太公司發布的2009年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國內自主品牌的整體新車質量的百車故障率(PP100,此數值越小,表明發生故障的數量越少,質量也越好)為258,合資品牌的PP100則為142,二者相差116。
投訴量的變化可以直觀看出質量的可靠性程度。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汽車被投訴量占全部投訴量的30.5%,相比去年同期的6.6%,提升了二十多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自主品牌汽車消費者的注意力,正在逐漸從價格轉向產品本身,消費者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車價低注定質量差”的陳詞濫調。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汽車對不召回所帶來的市場后果的估計顯然不充分,或者說即使認識到該召回而不召回的后果比較嚴重,但還是因存有僥幸心理而拒絕召回,或采取其他市場行為進行解決。在8月所發生的前6起國內召回案例中,所有召回車輛均為合資品牌或進口車型,沒有一起國內自主品牌的召回。
召回不平衡,后果很嚴重
正是對“潛在安全隱患”的認識和執行力存在差別,國內外汽車市場上召回車輛的數量和頻率也就呈現出巨大的差異。
據了解,美國自1966年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以來,累計召回汽車的數量超過兩億輛。僅2008年,美國共實施汽車召回778次,涉及車輛2220萬輛,其中制造商主動召回占到60%,33%是缺陷調查辦公室“指令召回”。
而中國自2004年召回制度正式開始實施,至2009年12月31日,共計發生210余起召回,召回車輛321萬余輛,其中大部分還是合資品牌汽車的召回。召回次數最多的汽車品牌都來自國外,依次是:奔馳18次,豐田9次,上海通用8次,廣州本田8次。
二者相比,可以看到,不論是從品牌還是地域上來說,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的召回數量和頻率都難以和合資品牌汽車相比,與美國更是無法相提并論。
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徐建明認為,隨著中國召回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中國的召回頻率在逐年上升,從2004年的10次,到2008年的47次,再到2009年的57次召回,這些數字說明監管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但相比美國每年數百次的汽車召回,我國目前一年幾十次的汽車召回并不算多,更何況這其中還鮮有自主品牌汽車的身影,“召回過程中的不平衡性仍然十分明顯”。
他認為,自主品牌企業尤其應該重視有關召回的數據對比,隨著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召回過程中的這種嚴重不平衡性如果持續下去,顯然不利于自主品牌培養自己的用戶忠誠度,也不利于我國自主品牌車企的持續發展。
Tips
召回次數較多的制造商(2004〜2009)
奔馳:18次
日本豐田:9次
上海通用:8次
廣州本田:8次
上述制造商的投訴量并不突出。
可以看出:主動召回次數與品質沒有直接,
關系是企業誠信和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自動品牌制造商召回分布
市場占有率較高的自主品牌轎車制造商:比亞迪、奇瑞、吉利、一汽轎車、一汽夏利、一汽海馬、哈飛汽車、華晨金杯、東南汽車、長安、上汽乘用車、江淮、中興、重慶力帆、長豐、長城、華泰、眾泰、東風乘用車等。
其中有過召回歷史的品牌:長豐、東南汽車、一汽轎車、奇瑞、長城、華晨金杯和吉利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