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11月28日訊】“2013至2015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年均增長14%,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3.8%,均遠高于同期經濟增長。”23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劉宇南在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健康中國建設論壇”介紹。
此外,劉宇南給出的另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5年中國醫療衛生部門就業增速高于全國城鎮就業增速在1.7%到4.3%之間。
但健康產業的發展仍然受到諸多制約。以健康養老產業為例,民政部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提前實現每千人30張床位的規劃目標。但與之相應的,是中國目前高達48%的養老床位空置率。
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高級輔助器具康復工程師羅椅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養老需求與供給矛盾十分突出的核心就在于作為養老核心的服務業當前無人問津。
“一哄而起”亂局
隨著經濟發展而增長的健康需求、科技的進步以及經濟轉型的壓力決定了健康產業成為中國下一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探訪諸多二、三線城市,也發現面臨巨大經濟轉型壓力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規劃健康產業園區。
但問題在于,中國長期發展滯后的健康產業能否真正瞄準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優勢有序、良性發展?
以潛力巨大的健康養老產業為例。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另據聯合國統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近5億。
據羅椅民介紹,中國也已成世界失能老人最多的國家,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人口規模突破4000萬,預計老齡化高峰期將增長至1億人。
老年人口激增給養老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增長到106萬億,占GDP比重的8%左右增長到33%。
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各方均已看到廣闊的發展前景,并試圖滿足巨大的需求。
根據民政部今年1季度的數據,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服務床位數達到30.3張,比2010年底增長了70.3%,實現了每千人30張養老床位的規劃目標。
但床位數的增長并沒能解決每個家庭的養老難題。據《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中國養老機構76%集中于城市,對于民辦養老機構的服務人群,87%的民辦養老機構只為完全自理的老人服務。基于這種前提,中國養老機構空置率高達48%。
劉宇南分析,服務供求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長期護理制度尚未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給短缺。
“養老最核心的是服務業。”羅椅民說。
羅椅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我國的養老服務專業化人員十分缺乏,全國從業人員不足百萬,目前全國取得執業資格的僅有幾萬人,養老護理員全國潛在需求在1000萬人左右。大部分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護理知識、經驗和技能,專業化程度較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考察各地醫養結合實踐也發現,對于許多民辦養老機構來說,找地蓋房子買設備都不在話下,但人員匱乏問題不解決,機構則只能持續空置。
“現在中國的健康養老產業是什么?金融和房地產。”羅椅民表示,養老確實離不開金融和房地產,但它們只能為養老提供輔助。在他看來,不提升作為養老產業核心的養老服務,一味強調輔助產業,實為急功近利的表現。
瞄準市場需求
養老服務主要提供給無人贍養和因失能而無法贍養者。但《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民辦養老機構中,僅有10%可以提供護理康復等醫療服務。
“高速低水平,超標不達標。”羅椅民概括當下的養老機構發展現狀。作為標準制定者和民政部養老機構標準化試點單位督查員,他連續多年考察了全國各地近300個養老機構,結果是“機構皇宮化,同時卻連一個合格的衛生間都找不到”。
羅椅民表示,主要由失去部分功能的老年人使用的衛生間需要具備許多輔助功能,滿足老年人如廁和洗浴需求。這個衛生間首先就得讓老年人和護理人員能夠安全便捷地出入。這對于衛生間空間大小、門的尺寸、通道設計都提出了專業要求。
“現在養老機構的衛生間和普通家庭的衛生間一樣,老年人一摔倒就堵住門,想救他都進不去。”羅椅民說。
以衛生間為代表的老年人適老環境的創造恰恰無人去做。羅椅民表示,滿足老年人的真正養老需求,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立法、保險制度、標準、體系、專業隊伍、專業機構和專業技術。
“避免將集聚區變相發展為圈地和地產項目,避免政府和市場錯位,要以市場為主體,政府做好服務。”劉宇南表示,以養老為代表的健康產業發展必須瞄準需求,避免一哄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