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銷量8159臺,到2015年銷量33萬臺,新能源汽車正處于井噴式發展狀態,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近日,新能源車牌已在上海、南京、無錫、濟南、深圳率先試點發放。
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等優勢明顯,且目前發展喜人。但高速發展之時,基礎是否夯實?大力補貼之際,是否得到消費者認可?未來新能源汽車能否繼續高歌猛進,接棒燃油汽車,成為汽車業的新未來?
汽車需求量與石油供給量的矛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需求量穩步上升,與之相伴,石油需求量也持續增長。據統計,汽車用油占石油消費量的1/3至1/2,占汽油生產量的近9成。燃油汽車既增加了石油供給壓力,也加劇了環境污染。
新能源汽車的井噴式發展
我國新能源汽車雖起步較晚,但本土品牌與世界同行比差距較小,因此也被視為本土汽車業超過國外汽車業的突破口。為保護環境和資源、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2015年底發改委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而在財政補貼方面,專家估計,政府2015至2020年的補貼總規模將超4000億元。
不只我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都先后出臺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新興企業的發展成熟離不開政策的引導鼓勵。而受益于政策利好、自身優勢,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為什么選擇新能源汽車?
對于選擇新能源汽車的原因,身處不同城市,回答不盡相同。但不管出于何種原因,相關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人對自己的車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大部分車主表示下次購車時會考慮繼續購買電動汽車。
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固然使人欣喜,但其背后不乏憂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曾發問:“‘井噴’一詞到底是貶還是褒?”這一問題的答案仍需時間證明。目前,電池核心技術尚未突破、充電設備配套工作滯后,以及今年初上億元的“騙補”事件,都是新能源汽車業不可回避的挑戰。
不過,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依然光明。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未來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