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2019年電影春節檔落下了帷幕。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突破58億元。其中,《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題材電影成最大贏家。
而科幻電影的崛起,顯示出中國電影工業的成熟和發展,還展現出了中國電影觀眾在觀影心理和文化期待上的變化,不難看出,中國電影正在從產業增長的黃金10年走向質量提升的黃金10年。
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9年春節期間,因為云集了寧浩“瘋狂系列”的第三部《瘋狂外星人》、韓寒和沈騰聯手打造的《飛馳人生》以及周星馳的情懷之作《新喜劇之王》等佳作,而被稱作最受影迷期待、也是競爭最激烈的一次春節檔。
截至2月10日,2019年春節(大年三十至大年初六)票房已經累計達到58億元,其中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實現逆襲,累計票房超過20億,《瘋狂的外星人》達到14.5億元,《飛馳人生》10.4億元。《流浪地球》的逆襲也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逆襲,這部電影也被評價為“開啟了國產科幻元年”。
而對于另外幾部影片,觀影人群則呈現出了不同程度偏好。例如,男性用戶占比最高的影片是《新喜劇之王》,比例為52%,而《小豬佩奇過大年》則備受女性喜愛,占比達到了65%;在年齡分布上,“00后”更喜歡《新喜劇之王》,占比為8%,而“70后”們則更偏好《神探蒲松齡》,觀影占比達到了19%。
事實上,“高口碑”贏得高票房,這一現象,既回應了人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質疑之聲,也對國內電影產業提出了新要求。過去兩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增速突然放緩,結束了之前五年年均接近30%的超高速增長階段。而在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階段,人們對觀影的主要需求體現在“可獲得”上。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觀眾的鑒賞能力已經得到了長足的提高,分眾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觀眾希望看到的,不是庸常無奇的普通劇作,而是“高品質”的光影傳奇。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電影市場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出現的最大問題,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不匹配。因此,誰能提供優質的電影供給,誰就能在市場上領先一步。
口碑與觀影習慣的扭轉
除了高票房,2019年春節檔電影口碑也得到消費者認可,據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2019年春節檔觀賞性、思想性表現優異,分別得分87.2分、87分,紛紛創下歷史調查27個檔期的最高分紀錄,均較2018年春節檔提升了2分左右。在春節檔調查的9部國產影片中,有7部影片滿意度超80分進入“滿意”區間,其中有6部影片滿意度在82分以上,表明檔期內大部分影片品質上佳,得到了觀眾較高的認可。其中,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表現最為亮眼,影片滿意度85.6分,列2019年春節檔第一位。不過,上映前憑借《啥是佩奇》短片而頗具熱度的《小豬佩奇過大年》最終滿意度77.6分,未能進入“滿意”區間。
盡管2019年春節檔觀眾滿意度獲得高分評價,但在傳播度上整體偏弱,初一至初五觀影人次較2018年同期下降約1200萬人次。分析指出,造成觀影人次下降的原因很多,除了票價高等硬因素外,觀眾傳播意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軟性因素。
據了解,春節檔開始前,《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等三部影片映前熱度較高,盡管這三部影片均未創造春節檔票房黑馬,但調查顯示,這三部影片滿意度均超82分,隨之而來的也是相對匹配的票房回報。其中,寧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滿意度83.9分、累計票房(截止2月9日)13億元,均為檔期內喜劇片最高。《飛馳人生》為韓寒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影片滿意度83.7分,較去年春節檔上映的前作《乘風破浪》高出2.3分,累計票房9.3億元(截止2月9日),超過《乘風破浪》10.5億元的票房已成定局。周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滿意度82.2分,累計票房(截止2月9日)5.1億元,均難匹敵其導演的上一部作品《美人魚》(滿意度84.7分,累計票房33.9億元)。
盡管《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等喜劇影片與觀眾寄予的“厚望”或多或少存有差距,但那些笑中帶淚的百姓故事為歡度春節的人們帶來了歡笑與回味。而《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襲,《白蛇:緣起》的觸底反彈,《熊出沒:原始時代》的高上座率,既充分驗證了“質量為王”這一市場鐵律,也為業界追求高質量帶來了信心與希望。
記者發現,今年我國觀影人次增速放緩,但觀影年齡層更加廣泛,更多30歲以上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從年輕人時尚消費行為,變成全民娛樂消費行為,而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在為未來產業發展打開新的空間。
探索“高質量”發展因素
自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跨入“500億時代”,中國電影面臨著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關鍵節點,如何持續提高中國電影的質量成為共同的話題。而提供高質量的電影供給,并非一兩家電影制作公司的責任,更有賴于一個良好電影環境的熏陶。可以說,推動電影市場向“高品質”轉型,也是市場監管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方面,應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知識產權,不僅包括電影放映本身,更包含電影品牌和各類衍生品。事實上,在很多電影市場相對成熟的國家,比如美國,票房收入只是電影總收入的30%左右,其余主要來自電影形象品牌授權收入。深耕電影產業鏈,不僅能為電影產業提供新的增長點,也會鼓勵市場主體以更高的標準制作影片、拓展市場,實現電影產業的更新升級。而這,無疑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
另一方面,也應創造條件,進一步開放電影市場。一來,可以通過進口,直接提高電影供給質量;二來,也能以外部競爭,倒逼國產電影提升質量。充分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力量,才能為國產電影產業打通一條通向高品質的升級之路。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要通過結構性調整來推進結構性優化,不斷增強中國電影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活力,提升中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特別是用電影化的方式、高科技的方式、觀眾愿意接受的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我們還要加大對青年電影人才的扶持力度,讓更多的電影新力量不斷涌現出來,為中國電影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要在創作中實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現實主義創作表現出影響觀眾、影響市場的特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鐘大豐認為,現實主義電影進入市場后,如果它的故事與大眾無關,就滿足不了觀眾的期待和新鮮感,因此創作要滿足觀眾現實情感的需求,把現實中人們的情感轉化到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