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討論比較熱烈,已經超出了直銷的范疇。記者為此采訪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是件值得肯定的事,但是,當前我國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范例很少,目前一些地方出現的“創新”商業模式給人以“霧”或“霾”的不安感覺。
“霧”與“霾”是兩種不同的氣象現象。“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能見度降低到1公里以內的天氣 現象。“霾”又稱大氣棕色云,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減低到10公里以內的天氣現象。商業模式創新本來是很透明的,只要在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要求下,商業創新模式不會給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覺。但是,現在一些地方的商業模式創新背離了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要求,出現了不是“霧”就是“霾”的情況,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某種干擾,應該引起關注。
“霧”與“霾”的性質是不同的,因而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創新中的“霧”,實際上一些企業沒有商業模式的專業知識,用自己的想當然設計商業模式,結果導致失敗。這樣的情況出現,對企業來說損失很大,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則無大礙。但如同自然界霾中的顆粒往往粘著很多有害物質,很容易進入人體造成對呼吸系統的損害,容易引起鼻炎、支氣管炎等病癥,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還會誘發肺癌一樣,商業模式創新中如出現“霾”的情況,不僅僅是企業會遭到滅頂之災,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負面的惡劣影響。比如,廣西永乾公司的“消費來福”模式,就是其有“霾”性質的商業模式,后因涉嫌傳銷被公安部門連根“拔”掉。目前,我國有沒有類似永乾“消費來福”的模式呢?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企業創新的商業模式與“消費來福”類似的還不少。其主要特點是:
首先,“消費資本化”理論成為他們商業模式所謂創新的理論基礎。我們說這些商業模式的所謂創新是“霾”,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基礎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般規律的“消費資本化”理論。“消費資本化”理論把消費與投資這兩個不同的經濟行為“揉”在一起,從而提出“錢越花越多”、“消費可以成為資本家”的歪理邪說。在這個歪理邪說下的所謂創新的商業模式,完全有悖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干擾和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秩序,因而不可能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什么有的所謂新的商業模式一出現就遭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查處而終結,原因就是“消費資本化”理論指導而所致。
其次,之所以稱之為“霾”,這是因為創新的商業模式的分配制度具有欺詐性。一般而言,在“消費資本化”理論指導下的所謂創新的商業模式,他們分配制度是以不斷發展人員而實現的。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先加入的“消費人員”的返利,是要通過自己發展下線和下線發展的人員的“消費”才能獲得。這樣的分配制度,實際上就是“龐氏”金字塔傳銷的翻版。一旦由于某種原因發展不了“消費者”,那么整個資金鏈條就會斷裂,“消費致富”的游戲也就結束。所以,這樣的分配制度猶如一朵“罌粟”花,在美麗的外表下具有極大的欺詐性。
第三,凡是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都具有涉眾的特征。記者考察了所有被工商、公安查處過的所謂新的商業模式,由于他們是以傳銷作為參照的,所以具有涉眾的特征。比如,廣西永乾“消費來福”的模式實施兩年中,涉眾人數達到十幾萬,令人怵目驚心。眼下一些遭質疑的所謂創新的商業模式,也是具有涉眾的基本特征。因為,如果沒有數千萬的人員參與,這樣的商業模式就“玩”不起來,只有參與人員的“前仆后繼”,才能使資金鏈條不斷裂。于是,他們會用“消費資本化”理論蠱惑人心,引誘不明真相的人員紛紛加入。最后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就是這些大量的參與人員。所以,這樣的商業模式就是商業氣象中的“霾”,應該時時刻刻引起我們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