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12月6日訊】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導、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主辦、中國中藥協會與康美藥業聯合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與中醫藥發展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國家與地方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經濟學家、中醫醫療機構負責人、中醫藥上市公司及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共約150人,圍繞“供給側改革與中醫藥全產業鏈”主題,共同探討了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從中醫藥全產業鏈各環節,滿足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衛生健康需求。
迎來戰略機遇期 全產業鏈發展呈現新特征
“當前,中醫藥發展面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在論壇上表示,黨和國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充分彰顯了維護人民健康的堅定決心。
2016年是中醫藥“政策紅利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先后發布,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
與此同時,隨著供給側改革與“互聯網+”戰略的推進,“全產業鏈”、“互聯網+智慧醫療”等令中醫藥產業產生了深刻變化。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郭崇慧教授認為,“互聯網+中醫藥”重構了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產業鏈縱向深化、橫向擴展,中醫藥電商平臺讓產業更加扁平化,冗余環節被壓縮,高附加值環節被保留;中藥材價格指數大數據分析實現中藥材價格的市場行情監測、整體走勢、未來預測、決策支持;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助力用消費行為挖掘、指導健康保護、監測區域病情等;中醫藥道地藥材可追溯平臺確保道地藥材規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產業化種植……“當前,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迎來了戰略機遇期。”郭崇慧表示。
中國中藥協會房書亭會長則在論壇上宣布,正式啟動“中藥全產業鏈綜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將借助大數據技術,聚合原本分散于各個部門、行業和產業階段的數據信息,推進中藥全產業鏈發展。據悉,康美藥業是首批受邀聯建單位之一。
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做主旨演講。記者 王皓然/攝
萬億級市場待啟 創新商業模式必不可少
與會專家指出,在推進中醫藥領域供給側改革進程中,探索并建立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的商業模式,是中醫藥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楊正春認為,當今衛生健康領域發展一大特點是從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中醫藥企業不僅要在藥品制造上下功夫,還需要在保健品、衍生品上多花心思。“如何讓中醫藥進入千家萬戶,是個大課題”。
康美藥業董事長、總經理馬興田表示,康美藥業正利用自身中醫藥全產業鏈資源優勢,推廣智慧藥房,投建醫養結合站,開發智慧醫藥App,推出“中國健康云”,打造“大健康+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體系,開創了智慧養老、健康旅游、醫養結合等多樣化的醫藥健康發展模式。
康美藥業副總經理李建華進一步表示,康美在對產品創新升級的同時,陸續推出產品和服務結合的模式,把醫患關系從簡單看病變成全家庭式的線上健康管理。
據統計,2014年中醫類醫院總診療人次5.31億,中藥工業總產值7302億元。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藍海林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中醫藥將從當前治病為主向健康養生、治未病延伸,未來中醫藥產業是萬億甚至十萬億元級別,以康美藥業為代表的中醫藥全產業鏈企業,將是最大受益者。
新舊問題疊加 振興發展仍需突破瓶頸
“中醫藥發展正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好時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表示,“但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還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比如,當前民眾對于中醫藥“文化自信不足”。
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認為,需要通過政府引導、行業作為和高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各界的參與,使中醫藥融入文化、教育、生活方式、預防保健、養老等百姓生活各方面。
南通市良春中醫院院長朱婉華表示,中國人應有文化自信,尤其是中醫自信,相信有政府支持,再加上像康美藥業這樣的平臺,中醫藥肯定能走向世界。“中醫藥不僅能建設‘健康中國’,更能建設‘健康世界’。”多次出國考察交流的朱婉華說。
“現在西醫和中醫發展不平衡。”民生證券首席醫藥分析師劉淼表示,中醫傳承與人才培養問題,是提升中醫醫療服務關鍵所在。
中德證券董事總經理兼醫療健康部主管高立金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療效是第一位的,當前以西醫藥標準評價衡量中醫藥,并不公平。
中國工程院王眾托院士在論壇上表示,中醫藥全產業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巨系統,橫跨多個產業,覆蓋多個地區,與政府、企業、社會等都有聯系,受到自然、社會、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影響,涉及醫學、藥學、經營管理、信息、服務等學科。其中不同行為特點的主體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價值觀,由此產生很多的不確定。因此,需要運用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來研究中醫藥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