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市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入世十五年來,中國政府認真履行入世承諾,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不斷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開放不僅讓中國受益,也讓在華外企享受到切切實實的利益。對于在華外企而言,開放的中國市場是最大的發展機遇。
在中國上海靜安區的核心商圈安遠路上,有一座粉紅色的“玫琳凱大廈”,這是玫琳凱公司中國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購買該大廈讓玫琳凱花費逾8億元人民幣。
這只是玫琳凱在中國投資的一部分。自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玫琳凱一直不斷加大投資力度。2006年3月,投資2億元興建的玫琳凱亞太生產中心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成,成為玫琳凱全球除美國以外唯一的海外工廠。
作為一家護膚品和彩妝直銷企業,玫琳凱在中國的發展為何與傳統“輕資產”商業模式不盡相同?玫琳凱方面給出的答復是:玫琳凱在華投資戰略彰顯了總部對玫琳凱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
市場規范受益良多
上世紀90年代,玫琳凱成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直銷企業。然而,那時的中國直銷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相關的管理規則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文件或指令,直銷行業整體沒有什么發展。
這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發生了變化。入世之后,中國政府立即著手開展直銷法規的立法工作,并在2005年頒布實施了《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直銷管理條例》更是為行業發展構建了法制框架,為逐漸開放的中國直銷市場保駕護航。相關立法實施十多年來,中國直銷行業得到了長足健康的發展。
玫琳凱(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麥予甫表示,在《直銷管理條例出臺》之前,由于直銷模式比較特殊,消費者的心態不成熟,相關規定對直銷經營采取了比較嚴格和詳細的規制,雖然這在當時是符合歷史條件的,但如果一直如此,勢必不利于直銷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在《直銷管理條例》出臺之后,情況則發生了重大變化,實踐證明直銷立法對直銷行業發展的作用重大。
如今,無論是直銷行業還是消費者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對于各種網購、微信購物、分享經濟而言,直銷行業已經算是很傳統的行銷方式。同時,中國消費者的風險意識、維權意識以及社會公眾的評價體系等也不斷增強和完善。這讓直銷企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
麥予甫表示,今天的政府強調尊重市場主體地位,強調“放管服”的管理方式,強調利用社會共治。按照中國政府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審核已經立法超過11年的直銷行業的管理機制,廢除那些已經明顯過時的管理規定,給予直銷行業與其他銷售模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現在是一個合適的時間。
主動適應中國市場
談到中國市場入世十五年來的變化,麥予甫認為,速度一詞是最好的概括。十五年來,中國市場發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市場不曾有過的。這讓中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對其他市場的追趕,甚至是超越。今天,中國市場在許多方面堪稱世界領先水平。
面對變化,玫琳凱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主動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
據麥予甫介紹,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提升不限于大城市,也包括三四線城市甚至鄉村。得益于中國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物流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社交媒體所帶來的交易方式的革命,中國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購買產品的喜好也在發生變化。相應地,玫琳凱的業務也從十五年前主要集中于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逐漸開始向中國三四線城市滲透,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同時,玫琳凱一直探索運用先進技術幫助銷售隊伍隨時隨地開展業務。早在2003年,玫琳凱中國就在業內率先啟用了電子商務平臺“玫琳凱之窗”,并于2010年正式啟用移動電子商務平臺手機版“玫琳凱之窗”,成為玫琳凱全球第一個啟用移動電子商務平臺的子公司。
麥予甫表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商業的邊界出現了模糊。玫琳凱也捕捉到社交商業所具有的價值和黏性,一方面會進一步優化“玫琳凱之窗”的社交屬性,擴大覆蓋面;另一方面,會持續開發和推廣銷售隊伍線上教育工具,讓玫琳凱的事業更具競爭性和吸引力。
麥予甫同時透露,玫琳凱正在探索進入新領域的可能性,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市場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并主導著全球消費品市場。因此,玫琳凱會繼續積極探索,抓住機會應對多元的消費需求,保持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