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中華兒慈會)攜手天津鑄源集團舉辦的“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活動正式起航!活動以精心編排的唐詩歌曲為載體不斷豐富深化活動的內涵,進而拓展公益事業的廣度和深度。
在中國,公益組織遍布全國,救助范圍也包含了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誠然,我們的國家從不缺少公益組織。近年來,許多扶貧項目把更多的資金、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使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人民能夠分享到更多的文化福利。公益慈善行業,在脫貧攻堅戰中也是重要力量之一。中華兒慈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以慈為懷從善如流呵護未來促進和諧”的理念,在基金會的發展過程中緊隨時代步伐,在醫療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等方面助力脫貧。
△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項目正式啟動
天津鑄源集團勇擔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精神扶貧的新生力量,攜手中華兒慈會愛之源專項基金開展“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活動,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為留守兒童打造了圓夢的舞臺,幫助他們唱響夢想的聲音。
“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活動宣布正式啟動
為更好地推動“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活動開展,中華兒慈會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林,愛之源專項基金主任范占國,天津鑄源集團相關領導受邀參與北京衛視青年頻道《誰在說》欄目錄制。錄制現場,““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活動宣布正式啟動。
△中華兒慈會理事長王林(右)愛之源基金主任范占國(左)參與《誰在說》欄目錄制
《誰在說》欄目錄制現場,中華兒慈會王林理事長坦言: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教育、生存等系列問題引起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也是實現攻堅脫貧的一個重要任務。無論政府還是社會組織或企業,都應該積極地參與其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此外,社會各界聚焦于對困境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救助,也講究精準。為此,中華兒慈會在年度工作計劃中特別提出“三精準”目標,救助的地域要精準,救助的項目要精準,精準的對象更要精準。其中救助對象精準主要就是針對留守兒童,這樣可以使公益項目對留守兒童的救助更有針對性,更注重實效。
中華兒慈會自創立以來一直倡導“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精神,堅持走“民間性、資助型、合作辦、全透明”的特色道路,從生存、醫療、心理、技能、成長等五個方面,對孤兒、流浪兒童、輟學學生、問題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開展捐助和救助工作,使廣大困境兒童受益。
天津鑄源集團周總在采訪中表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包容、消費者的信任和事業伙伴的堅持。感受愛、創造愛、傳播愛將會使每個鑄源人真正的領悟到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給予和奉獻,而不是貪婪和索取。同時周總表示,企業小的時候是自己的,企業大了就是所有事業合作伙伴的,也是社會和國家的。鑄源集團封總也提到:鑄源一直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視為鑄源的魂魄。通過發展力、影響力、建設力的三力融合,提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能力,實現“鑄業長青源遠流長”的目標。鑄源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不忘回報社會初心,秉承奉獻愛才能得到愛的信仰,堅持做慈善公益,幫助弱勢群體,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真正做到了以愛之名,福澤蒼生。
扶貧必扶智——國學新唱項目的創生
所謂“扶貧必扶智”,讓孩子們接受良好文化,構建精神文明的心理大樹,是一直以來文化扶貧的美好愿景。中華兒慈會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文化扶貧,致力于為山區留守兒童帶去物質之外的文化洗禮。
△天津鑄源集團代表為第一名受助兒童頒發古詩原唱選拔入場證書
長期以來中國的兒歌處于青黃不接的現狀,幾十年流傳下來的經典兒歌顯得少之又少,無法滿足新時代少年兒童的需要。音樂人劉尊以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力、強烈的責任感,義無反顧的投身到唐詩三百首的中國新兒歌運動中。同時為了呼吁全社會關注和救助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讓教育落后和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中華兒慈會愛之源專項基金聯合北京衛視青年頻道《誰在說》欄目組共同舉辦《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大型訪談類公益節目,后期也將與劉尊老師的唐詩三百首歌曲聯合錄制,通過節目將教育救助《唐詩三百首》國學新唱項目送到貧困山區和教育匱乏地區的孩子手中。
據悉,此次公益項目的開展其旨在資助有藝術夢想、有藝術天分的困境留守兒童完成他們的藝術夢想。并將歌曲的DVD推廣到更多農村校園音樂課堂,播撒愛的種子,迎接希望的明天。啟動儀式現場,鑄源企業代表為“鑄愛行動·圓夢之旅”公益項目救助的第一位小朋友頒發了《唐詩三百首》音樂古詩原唱選拔入場證書,正式開啟了她的圓夢之旅。
△天津鑄源集團周總攜小朋友寫一封郵寄給未來的信
此次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也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影響力。這不僅僅是天津鑄源集團回報社會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橋梁紐帶。為文化的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更讓被吟唱的唐詩歌曲走進我們的生活。從“經濟脫貧”到“文化扶貧”,從經濟建設到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在尋找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讓更多優秀的文化得到傳播,讓更多偏遠山區的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社會的溫暖。
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以“夢想和關愛”為導向的文化扶貧,用真心、真情幫助留守兒童走出了精神的陰霾,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筑造了一個更加明媚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