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間,中國營養保健食品產業實現年均增幅10%~15%,至2015年市場規模已達5000億元。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實施,巨大的政策紅利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剛性需求爆發,中國的營養保健食品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風口”。日前,在由國藥勵展、中國保健協會主辦的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食品產業融合與升級”為主題的“2016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峰會”上,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營養保健食品產業的戰略機遇期已經到來。
16萬億元市場開跑
有關數據顯示,2009~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約為4.0%;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終端價)約為1180億美元。其中,美國、中國、歐洲各國、日本是全球保健食品前4大消費市場,分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0.0%、20.9%、20.0%、10.5%。但若以人均保健食品消費支出的增長率來衡量,中國的增長最為強勁,2009~2015年增長率達13.5%。
在今年9月發布的胡潤品牌榜上,醫藥保健食品行業入圍10家,分別是云南白藥、同仁堂、東阿阿膠、天獅、三九、湯臣倍健、片仔癀、修正、九州通、仁和,其中云南白藥以品牌價值226億元位列榜首,同仁堂以品牌價值130億元位居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10家企業中,除天獅和湯臣倍健兩家是純保健食品企業外,其余8家無一不是跨界保健食品行業的受益者。
雖說中國保健食品企業表現不俗,但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份額前5大企業全部為美國公司,依次是:安利(5.97%)、NBYT(3.81%)、GNC(3.10%)、Herblife(2.43%)、輝瑞(2.01%),共瓜分了全球市場17.84%的份額。
“營養保健食品產業將是健康中國戰略和大健康市場最為重要的參與者。”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會長張大超表示,我國不久前公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制訂了健康服務業總規模16萬億元的戰略目標,提出了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戰略目標,“市場需求空間巨大”。
跨境產業并購迭起
8月4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旗下全資子公司SIIC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Ltd.擬以現金出資約9.38億元收購澳大利亞Vitaco公司60%的股權。后者是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營養保健食品公司,其旗下品牌Healtheries(賀壽利)和Musashi(武藏)的產品已進軍中國。
8月24日,澳優乳業發布公告稱已與澳大利亞企業Nutrition Care簽訂銷售協議,將以264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34億元)收購后者的業務和資產,另將出資52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2630萬元)購入Nutrition Care位于澳大利亞的物業,上述交易均以現金支付。Nutrition Care是澳本土草藥類營養保健食品制造商。
據統計,近一年來,發生在上市企業的營養保健食品行業并購案就高達14起。據東方弘泰執行總經理王宏偉介紹,按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測算,海外保健食品企業收購的估值區間為14.7~16.6,明顯高于醫療健康行業交易的估值中樞。
王宏偉認為,跨境并購興起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2014年以后由于跨境電商政策的驅動,跨境電商平臺、分銷商及代購自媒體十分活躍,廣泛的跨境營銷使得消費者對于核心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保健食品品牌的認知度逐步加大,跨境保健食品行業銷售額高速增長。
另一方面,跨境并購滿足了國內上市公司外延擴張的需求,由于中國保健食品市場尚有較大增長潛力,同時行業盈利性顯著,催生了跨境并購的熱潮。“中國巨大的市場嫁接澳大利亞、美國在功能性保健食品領域有競爭力的品牌是境外并購的核心邏輯。”王宏偉說。
跨境電商藍海退潮
由于鼓勵性政策的推出,2014年成為中國跨境電商的元年,但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個行業便經歷了由藍海變紅海,再由紅海變赤海的全過程。營養保健食品是跨境電商最大的品類,甚至有“不賣奶粉就不是跨境電商”之說。知名母嬰電商麥樂購總裁孟浩文認為,隨著跨境電商流程規范和稅改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實,跨境電商將面臨全新格局——大量跨境電商平臺被淘汰,新巨頭平分天下。
2013年開始,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憑借美譽度,BLACKMORES、SWISSE、COMVITA等國外營養保健食品企業在中國市場異軍突起。其中BLACKMORES 2016財年收入7.17億澳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達到35%;SWISSE 2015年在阿里平臺實現收入7.1億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為40%;COMVITA 2016財年收入2.02億新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達到60%。
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副會長王鶴松指出,雖然中國保健食品產業規模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但跨境電商給國內的保健食品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合規方面的雙重標準使得很多國內的保健食品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目前政府也在政策方面進行積極調整。
今年4月7日,8部委聯合發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即俗稱的正面清單;4月15日又發布了第二批正面清單。在正面清單的備注中提到:“依法需要經過注冊或備案的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11月15日,商務部稱將延長上述規定的過渡期至2017年底。
“目前90%的企業已經退出跨境電商領域。”王鶴松指出,過渡期結束后海外直郵將成為跨境電商的唯一運作模式,這種模式物流費用高、周期長,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隨著國內保健食品企業海外并購的持續和本土保健食品企業的發展,跨境電商熱潮將逐漸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