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屆中國自主創業大會暨2016創業領袖年會在深圳舉行,會議以“新經濟 新融合”為主題,探討未來各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革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直銷和微商是否可以共融的探討,引起了行業內人士的關注。康恩貝康滿家總經理羅梓豪認為,一個移動電商的新模式——微直銷,把直銷的優勢和微商的優勢結合,可使直銷企業更快地進入消費時代。而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總監張前則持保守態度,他表示,微商與消費者“素未謀面”的弱關系存諸多隱患,難與國家監管下的直銷共融。
現象:
直銷、微商能否共融被提出探討
上世紀90年代至今,直銷進入中國已經歷4次轉型:從直銷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無店鋪,到“店鋪+雇傭直銷員”;2005年國家頒發直銷法規前后,連鎖專賣店開始向連鎖體驗店方向發展,出現了“直銷+體驗店”的新模式;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直銷業出現了“直銷+連鎖體驗店+互聯網+服務”的復合型營銷模式,形成了人聯網、鋪聯網和互聯網三網合一的復合型營銷體系;而隨著微信平臺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直銷+移動互聯網”的轉型已愈加明顯。而這一階段,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微商、微店等新型營銷渠道及其終端異軍突,成為直銷行業關注的重點。直銷和微商是否可以共融也成了業內近日來探討的話題。
日前,在第八屆中國自主創業大會暨2016創業領袖年會上,康恩貝康滿家總經理羅梓豪認為,一個移動電商的新模式——微直銷,把直銷的優勢和微商的優勢結合,不要大單、不要高價、不要囤貨,可使直銷企業更快地進入消費時代。而在此之前,在11月25日舉行的2016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年會上,思埠集團創始人吳召國也提出,當直銷融合微商種種優勢后,一定會開啟新的商業模式。
轉變:
個別企業已搶到微直銷“頭啖湯”
直銷和微商是否可以共融呢?2014年初,以微商起家的思埠集團迎來微商紅利期,賺得缽滿盆滿。2015年,隨著微商陸續開始斷崖式下滑之際,思埠集團開始大刀闊斧求改革,除了與傳統企業聯姻,到布局線下渠道,增加跨境購業務板塊外,也將改革之“手”伸向了直銷。在多次被傳思埠開始申請直銷牌照的消息后,2015年9月7日,思埠正式開啟直銷立項活動,聲稱成立了專門直銷牌照申請項目組準備申領牌照。微商企業轉型直銷之路正式開啟。
微商為什么會選擇轉型直銷?據業內人士分析,因微信圈子營銷是思埠的主營模式,在許多業內人看來,思埠經營的核心是關系模式,通過微信朋友圈,以人傳人,依靠一層層人際關系把產品銷售出去,具備龐大的消費群。而熟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價值”的直銷行業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員營銷,以人傳人、口口相傳,所以,思埠微商模式其實與直銷的營銷模式頗為相似,具備直銷因子。
據悉,為了更快的獲得直銷牌照,思埠與已獲得直銷牌照的青島康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啟動思埠康爾云微商。據吳召國在北大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的年會上介紹,開啟直銷領域后,一個月內就賺得3個億。但由于思埠遲遲未獲得直銷牌照,直銷業務已停止,而未獲得直銷牌照就開始嘗試直銷領域讓吳召國寢食難安。但這個經歷讓吳召國悟出一個道理,直銷融合微商的優勢一定會有大的飛躍。
無獨有偶,除了微商轉型直銷外,目前也有個別直銷企業試圖增加微商板塊。記者了解到,2015年6月獲得直銷牌照的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開拓直銷業務的同時也開始布局微商板塊,并推出康恩貝酵素。羅梓豪在第八屆中國自主創業大會暨2016創業領袖年會上,也提出了“微直銷”的概念,把直銷的優勢和微商的優勢結合起來。
認同方:
直銷+微商會將產業價值最大化
那么,直銷與微商到底是否可以共融?世界華人直銷大會副秘書長胡軍認為,未來直銷和微商必將融合,“不得不說,微商其實可把傳統的分銷效率提升,通過移動互聯網,溝通成本降低,如果融合進直銷線下的強關系中,可達成強有力的互補。”直銷研究員秦永楠對此也表示同意,他認為,微商和直銷從基因方面講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兩者之間的體驗、分享、共享,具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微商是輕體驗,直銷是重體驗;微商的優點是信息傳遞快,比人員面對面快捷得多,同時微商輕體驗的產品,很容易讓消費者理解并購買;而直銷很多產品都是復雜性產品,需要詳細講解、體驗等措施才會達成交易,“但是當復雜性商品到一定周期,消費者已從 知識 變成了 常識 ,其使用也變得標準化,直銷的復雜性產品就可交給輕體驗的微商了。微商和直銷的互補性決定了兩者可共融,并可提高效率”。
不過,秦永楠認為,直銷雖可共融微商,但微商難以共融直銷,“因為微商目前還處于法律的臨界點,很多品牌存在多層次的現象,這并不可以做直銷”。
九方馬管理顧問機構董事長、資深直銷研究專家王萬軍坦言,直銷和微商變成了一個不得不融合的趨勢,這是直銷和微商雙方的需要,兩者均不可“閉門造車”,這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產物。微商的優勢在于擅長做陌生人市場,而直銷僅善于做熟人市場,需要微商陌生人市場的開拓,兩者結合,讓社會商業發揮到最大化。
直銷讓微商系統化突破缺陷
該觀點也得到了資深直銷專家黃英姿的認同,她告訴記者,“微商可作為直銷行業接連消費者的途徑,某些方面是可以互補借鑒的。”
黃英姿稱,過去直銷員是送貨上門,直銷員發展消費者需要認識人、結交陌生人,現在有微信可通過朋友圈等電子信息,增加了一個途徑,只是載體不同。不過,無論如何轉型,不可將直銷當做一個企業發展的救命稻草,最終都是要沉淀到產品和市場上。羅梓豪稱,把直銷的系統化運作有效嫁接,通過移動互聯網推廣快、成本低、復制快,借鑒直銷機制來規避微商制度缺陷,與直銷模式對接獲得商務批準合法,這也是大的微商公司想去找直銷企業合作或自己想拿牌的重要原因。
反對方:
微商難與國家監管下的直銷共融
榮格科技集團總裁助理李偉生則認為,直銷與微商是絕對沒辦法共融,走不通的。微商的傳播都是非常生硬、直白、憑效果圖赤裸裸的賣產品,而直銷的傳播是傳遞一種健康方式,兩者之間格格不入。
對此,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總監張前也持保守態度。他認為,直銷與微商共融,以微商的弱關系轉換成強關系本身是非常難的,不太可行,“首先,微商這種素未謀面的關系會產生很多隱患,這個關系本身就是不牢靠的。其次,國家目前對微商這部分都還在考量,微商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納稅、產品、品質的可靠,背后的監管,目前還有很多空白的地方。直銷企業就不同,全方位都在國家的監管下。這兩者的本質就很難轉換。”
張前坦言,“今年的直銷業績大家都不是很好,其實和電商、海淘、電子商務有些關系,很多這幾年剛剛進入的顧客對產品還沒有形成忠誠度。所以,很多直銷企業嘗試了新的了交流模式,但是效果不太顯著。目前,也還沒有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