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資金盤
資金盤由來已久,但在2016年似乎進入一個爆發階段,像野草一樣蔓延瘋長。盡管執法機關對此不斷查處與打擊,但資金盤并沒有因此而式微。有媒體粗略統計,目前資金盤項目總數達350家之多,而實際數量遠不止于此。這類傳銷活動蔓延迅速,涉及人員和金額巨大。2016年以來,公安機關查處的億元以上大案就達30余起。
導致資金盤猖獗的原因較為復雜,總體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
第一、資金盤與互聯網結合,破壞力強影響范圍廣。資金盤往往借助網站、微信等互聯網手段進行傳播,甚至利用互聯網發展下線,與早年的資金盤相比,擴散速度更快,更容易形成規模效應。
第二、專業直銷團隊進入資金盤,資金盤運營得到強化。隨著直銷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部分直銷人發展遭遇瓶頸,選擇進入資金盤。他們將直銷業內的系統運營與組織等方式融入到資金盤運作中,強化了組織運轉效率與執行力。
第三、資金盤改頭換臉,受害人警惕性不夠。當下的資金盤非常注重與經濟熱點、社會熱點相結合,諸如:“虛擬貨幣”、“金融互助”、“微商”、“愛心慈善”等等。因為這些項目都是當時熱點或趨勢,被廣為流傳,受害人容易輕信,掉入陷阱。
第四、相關法律條款模糊,監管存在盲區。資金盤與許多新興產業,如微商、金融、虛擬幣等,法律對這些領域的規定還不夠完善,致使對資金盤的監管存在疏漏。
慶幸的是,資金盤的猖獗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一系列關于規范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的政策密集出臺,這將讓依附于互聯網、新概念的資金盤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點評:
資金盤對行業的破壞性極大,嚴重破壞了行業的生態環境。所謂的高額回報與快速致富對處在困境的直銷人有很強的誘惑力,進入資金盤的直銷人又會帶動更多直銷人,人員大量流失對行業發展極為不利。此外,資金盤的興起也動搖了一些拿牌企業規范經營的信心,轉而采取資金盤的做法,為企業自身乃至行業帶來不良影響。
直銷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到打擊資金盤的行列中,同時嚴格自律,特別是拿牌企業不要貪圖一時發展,以身犯險。
發牌放緩
2015年,商務部直銷牌照發放可謂經歷了一個爆發期,以服務網點核查備案日期為準,共計發了22張直銷牌照,超過直銷立法以來任何時候。在大家翹首以盼,認為今年將延續這種趨勢的時候,不曾想商務部在今年收緊了對直銷牌照的發放,正式公布的牌照有9張,其中,內資拿牌企業占絕大部分比例。
在2016年收官階段,商務部一口氣又頒發了3張牌照,但都沒有在商務部網站上正式公布,相關企業還在走服務網點審核的最后流程,正式公布獲牌應當是在2017年年初。
相比于兩三年前,今年的發牌速度并不算慢,但相比2015年,今年直銷牌照的發放速度則明顯放緩。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發牌過快給監管部門帶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一些新拿牌直銷企業在獲牌后的經營中,暴露出不少違規問題,市場經營狀況欠佳,影響直銷行業的聲譽,這引起了相關主管部門的密切關注。
需要指出的是,2016年中,商務部的領導班子也迎來了換屆,新任領導對直銷企業熟悉需要時間,發牌放緩這一趨勢可能將會在2017年延續。
點評:
雖然商務部采取了收緊直銷牌照發放的措施,但我們也應看到商務部針對直銷行業的發展在做一些適時的調整,諸如增加直銷產品品類,降低外資直銷企業準入門檻等等。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直銷行業總體會朝著健康、穩固的方向發展。而在此過程中,也將吸引一些真正有實力、操作規范的企業加入。
新一波藥企直銷熱
哈藥進入直銷,掀起了第一波藥企涉直的浪潮,隨著哈藥直銷業的折戟沉沙,藥企熱情消去。直到2013年后,才開始有少量藥企涉足直銷,如:香雪制藥(九極)、康美藥業、好醫生藥業(福能源)、康恩貝集團。
不過這一情形在近兩年有了很大改觀,藥企開始扎堆進入直銷。原因何在?
與早些年試水不同,制藥業再進直銷更多是作為突圍之舉。近些年來,醫藥行業遭遇了諸多變故。與直銷行業相似的是,醫藥行業對政策的調整極為敏感。以藥品外包裝為例,過去品牌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如今只能放藥品名,這對花重金投放廣告支撐銷售的醫藥行業是一場災難。
原藥監局局長鄭筱萸伏法后,新成立的食藥監局對于新藥的審批格外嚴格,特別是中醫藥類。缺少新藥,僅靠常規類藥品,藥企的利潤非常稀薄,很多中小制藥企業經營困難。而與此同時,直銷牌照發放提速,經營環境不斷改善。因此,轉型直銷、開辟新途就成了很多醫藥企業的選擇。
康美時代總經理朱慶華曾介紹說,中國的大型藥企有一個聯盟,藥企的老板之間都非常熟悉,所以有一家拿了直銷牌照之后,就開始有第二家,現在這個圈子差不多都已經拿了直銷牌照。
2016年,金訶藏藥、和治友德、全美世界等公司已經獲牌。此外,2016年,石家莊以嶺藥業、江西大地醫藥、北京同仁堂等制藥企業也在積極申牌,有消息稱以嶺藥業和同仁堂的直銷牌照已獲批復。
點評:
藥企進入直銷是行業內的熱門話題。過往,談到藥企,直銷人常聯想到的是良好的研發、生產條件,企業雄厚的實力,上市公司等等。然而,在實際運營中,卻發現了很多問題。
從產品來看,藥企的產品線與直銷的需求有著不小的差異,良好的硬件條件無法有效轉化。從管理上來看,傳統產業與直銷產業無論是風格還是處理方式都有不少差異,也帶來很多問題。不少藥企還是上市企業,直銷板塊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沖擊到股票價格。
這些籠罩藥企的困擾,實際上是所有嘗試跨界經營的企業都會面臨問題,隨著藥企與直銷結合的進一步深化,所有的問題都將找到答案。近年來,各大藥企在直銷上的投入和建設明顯加大,構建了專業的管理層,完善了豐富的產品線,直銷業績也大有提升,不少藥企的直銷版塊在整個行業都非常亮眼。
從“安利”到分享
直銷品牌求變
2015年“安利一下”成為網絡熱詞開始活躍在各大社交媒體上。2016年,這個詞達到“火熱”的頂峰。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安利一發好劇”“安利一下我的愛豆”等語言。“安利”已經成為年輕人交流中,“真心喜歡、推薦和分享”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安利一下”還衍生出了“安利黨”(原意為安利公司的經銷商,現引申為樂于推薦好東西熱愛分享好東西的人群)、“干了這碗安利”(請一定要接受我的真心推薦、我接受了這個推薦)等詞。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時,這些詞帶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充滿熱情和正能量。而這,也讓人們從日常生活中,切身體驗和深刻地感知“誠心推薦”、“熱心分享”、“真誠幫助”的安利式營銷。
點評:
最初“你知道安利嗎?”這句帶著些許惡意的“玩笑”,到今天全民口頭禪的“安利一下”,兩者的含義已經有天壤之別。這是一次傳播學中非常典型的安利,也是企業形象完美轉變的經典案例。而這種轉變,是安利公司始終如一對品牌形象提升的結果。
基因檢測熱
目前已涉足基因檢測的直銷企業
基因檢測技術起源于1994年,基因檢測技術可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征及行為合理,如癌癥或白血病,運動天賦,酒量等。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我國居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基因檢測逐步走向臨床和普通人的生活,成為精準醫療底層支撐。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110億美元,中國為增長最快國家之一。
面對全新的技術和趨勢,敏銳的直銷行業早已開始行動。據了解,目前直銷行業包括天獅、三生、春芝堂、雙迪、東方藥林、炎帝、隆力奇、羅麥、富迪、鑄源、康婷、紫光、康爾等公司都已涉足基因檢測項目,掀起了2016直銷行業基因檢測熱潮。
點評:
近兩年來,“基因檢測”紅遍了政府、資本和創業等各個“圈兒”,其中也包括“直銷圈”。除了國家的積極參與,除了“精準醫療”“高科技基因檢測”等概念的趨熱,基因檢測本身巨大商業前景和行業潛力更深入了投資者的心底。
然而,基因檢測行業在收費標準、使用試劑、應用范圍等方面表現都讓人有些擔憂。同時,基因檢測是新興的高精尖技術,無論是成本、價格,還是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都是非常大挑戰。同時,直銷企業的經銷商在市場推廣的宣導中,極易出現虛假和夸大的言論。
2016年12月,某獲牌直企的基因檢測項目被記者暗訪調查,結果曝出其多個檢測項目均無行醫資質,涉嫌違法。
因此,基因檢測行業“未來前景光明,但目前仍需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