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隨著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信息系統網站的公示,第85家獲牌直銷企業同仁堂可謂占據了各大行媒頭條,“百年老店”、“再添大將”等字眼充斥著業內人的眼球。筆者關注到,在商務部網站首頁的同仁堂信息中,同仁堂為外資企業。在“直銷企業列表”中查看詳情后,發現: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類型為外資,企業性質為外商投資企業。
商務部網站顯示信息
可是,創建于1669年,又有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殊榮的老字號,如何能是外資企業?索性,懷揣著疑問的筆者開始查閱起資料,以圖弄個明白。
獲牌的并非同仁堂集團
原來啊,我們不少人走進了誤區。獲得直銷牌照的同仁堂全稱為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其僅是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十大公司之一,前身為北京同仁堂南洋藥業有限公司。
而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市政府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國有獨資公司。集團構建了六個二級集團、三個院和兩個儲備單位的企業架構,目前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共擁有藥品、醫院制劑、保健食品、食品、化妝品等1500余種產品,28個生產基地,83條現代化生產線,一個國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查到這里,筆者算是弄明白了。同仁堂的確是獲了牌,但同仁堂又太大,不能夠一概而論。具體想來,要撥開“外資”疑云,恐怕還得將查閱重心放到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上來。
獲牌公司有三位外籍自然人股東
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類型為股份有限公司(臺港澳與境內合資、未上市)。其股東及出資信息如下: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信息
而在一款企業信息查詢工具——企查查上,筆者發現,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類型同樣被顯示為股份有限公司(臺港澳與境內合資、未上市)。其有五大股東,分別是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俞俊、北京同仁堂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許小華以及黃光輝。而值得關注的是,俞俊、許小華和黃光輝為外籍自然人。
企查查軟件顯示信息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和企查查軟件所顯示的信息不完全對稱。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中,同仁堂健康藥業多出了亳州市京譙醫藥有限責任公司這一股東,少了黃光輝股東。咱在這兒就不多深究其間原因了,畢竟亳州市京譙醫藥有限責任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而俞俊、許小華這倆被“落實”了的外籍自然人股東或許才是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被稱為臺港澳與境內合資的原因。
據某問答平臺相關人士的言論,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投資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國投資者的出資比例一般不低于25%。外國投資者的出資比例低于25%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均應按照現行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登記程序進行審批和登記。低于25%出資比例的按照內資公司對待。
若此言論無誤的話,同仁堂健康藥業的“外資”問題或許便迎刃而解了。據顯示,同仁堂健康藥業注冊資本為59813.648200萬人民幣。其中,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繳金額達29352.4091萬人民幣,約占49%;而別的暫且不提,僅俞俊一位外籍自然人股東的實繳金額便達到了24217.1272萬人民幣,其出資比例遠超上文所提到的25%。
最后筆者認為,無論是內資也好,外資也罷。實力雄厚的同仁堂進軍直銷必將為行業增添全新的氣象、帶來更多活力。而細細一想,如今越來越多實力強、底蘊厚的企業涉足直銷,不也正說明著其間閃閃魅力么?中國直銷,未來的道路或將愈發寬敞、愈發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