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儉,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中脈公益基金會主席,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南京中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始創于1993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大型高科技健康企業。多年來,在周希儉的帶領下,中脈始終以提供優質健康產品,創造卓越生活品質為目標,連續多年蟬聯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這么優秀的中脈,其帶領人周希儉到底是何方神圣呢?網傳“周希儉是騙子”、“周希儉是傳銷頭子”、“周希儉被警方帶走”、“周希儉坑害我家人”……總之,各種各樣的毫無根據的網絡謠言撲面而來。
但是周希儉毫不理會外界的造謠,他不忘初心,繼續執著他的事業。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有用的地方,這才是一個人的格局!
一起來看看《環球人物》記者采訪周希儉的精彩片段,史上揭秘周希儉的偉大夢想……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
“我認為一個新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先去參觀所有的展會,然后在3年內換5到15份工作,多經歷失敗,這樣才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做一份事業。因為曾經的失敗能夠讓一個人摒棄急功近利,最終獲得成功。”說這番話的就是長周希儉。
1999年之前,周希儉走過不少彎路,但現在回頭看,他認為這些彎路大有必要。在周希儉看來,很多“80后”、“90后”的大學畢業生太需要通過失敗進行挫折教育。或許正是有過百折不撓的磨練,坐在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面前的周希儉才顯得自信而淡然。在他的人生詞典里,企業家的定義就是不斷地失敗,直至成功。
周希儉曾經一次次失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陸遜、王國維、徐志摩、金庸都是浙江海寧人。”說起家鄉,周希儉列舉出一大串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歷史悠久的海寧自古以來商業就非常發達,尤其在清朝乾隆年間,很多海寧商人做的是皇家生意,他們的后代也大多具有經商的天分。周希儉覺得,敢想敢干,立志做一番大事,是海寧人的共性。
周希儉1975年生于海寧。由于爺爺是大資本家,父親的際遇自然不會太好。周希儉自幼不愛讀書,只喜歡在海寧鄉村的田里玩。8歲那年,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城里時,周希儉仍然像一匹野馬一樣收不回心,直到20歲那年進入當地的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時,他的骨子里仍舊是個不安分的大孩子。
當時的他干著既穩定又體面的工作,每個月有300多元的收入,這在1995年已經很不錯了,但周希儉并不滿足。工作期間,他接觸到直銷行業,開始加入其中。7個月后,他賺到了1萬多元。周希儉仿佛瞬間找到了賺錢的竅門,認為直銷符合他的職業夢想,隨后辭掉了原來的工作。當時,父母對他的決定非常不解,周希儉卻打定了主意:“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希望父母為我買房子、娶媳婦。當年海寧的房價每平米1200元,娶個媳婦得十幾萬元,我想自己奮斗,而且我認為我有這個能力。”周希儉用這番話說服了固守傳統觀念的父母。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
當時,周希儉覺得馬上就能掙到10萬、100萬了,他和朋友租用了一輛車,每天光租金就300元。但他沒想到,1998年7月,全國對傳銷企業進行整頓,這也影響到直銷行業,他所在的直銷企業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百萬元夢想也無法繼續了。
為了養活自己,周希儉開小飯館,賣皮革、服裝、音響。“那段時間,我什么都做過,但對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不明確。這些小生意做的時候都是半死不活,反而倒手時都能賺到錢,我不斷換生意,越做越迷茫,因為沒有一項生意能讓我做10年或更久,并能作為一項事業的。因此,我不斷地放棄,由此產生了惡性循環。”
一次次失敗后,周希儉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不能把生意做大。那時,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已經過去了近7年,一批官員已經“下海”,中國的市場經濟也更加開放,互聯網正以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這給周希儉帶來了新的機遇。
周希儉尋找更多的突破口:“種子要先向下生根,再向上生長”
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1999年是值得紀念的。那一年,馬云創立了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正飛速成長,用戶增長曲線幾乎成了一條陡峭的直線;李彥宏回國,在北京創辦了百度……令周希儉刻骨銘心的是:他在這一年找到了人生方向。
那一年的某一天,周希儉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感到百無聊賴的空虛,自己到底應該往哪里去?反復思考后,他決定學習商業知識,尋找商業智慧。他花掉了所有的積蓄,輾轉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參加各種商業課程培訓。一次,在課堂上,他聽到這樣一句話:“現在的商人之所以成不了企業家,做不成百年企業,是因為他們太急功近利,一顆種子撒下去就想讓它馬上向上長,馬上開花結果,但其實,播種后最重要的是先讓種子向下牢牢地生根,然后才能更好地開花結果。”這段醍醐灌頂的話讓周希儉終于知道應該怎么做了。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
經過各方面的準備,2001年,周希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悟,開始從事創業培訓。在授課中,他不斷積累和總結理論知識,也不斷從學員那里獲得啟發。從2002年到2006年,周希儉在事業上尋找更多的突破口。
2009年,34歲的周希儉結緣中國保健品龍頭企業——中脈集團,出任中脈國際副董事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直銷企業家。在其引領下,中脈開始搶灘直銷市場,3年內在全國各地開設了超過5000家生態養生館和近20家分公司,并在美國、日本、菲律賓、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開拓市場,周希儉讓中脈在行業內一鳴驚人。
周希儉的偉大夢想:搭建平臺,讓每個人都實現夢想
如何管理企業一直是令中外企業家頭疼的問題。管理學專家、前美國通用電氣CEO韋爾奇認為,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是企業管理中最模糊的領域,也是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一個企業是否做大做強,企業文化至關重要。
這也是周希儉倡導的管理之道。他所推行的企業文化濃縮起來是“三個道”:天道、師道以及孝道。“天道決定企業長久,師道決定企業發展,孝道決定企業穩定。三個道做到了,就能基業長青。”周希儉說。所謂“天道”,首先是規律、規則、法律,是企業決策者思考的標準;其次是責任,企業要制造出好的產品;第三,企業最終要服務消費者,消費者的需求也是企業應遵循的道。“一句話,永遠把幫助別人放在第一位,就是中脈的天道。”
“師道”則意味著尊師重道,一個企業、一個團隊要有帶頭人,要有榜樣的力量,師道就是榜樣。“孝道”則是尊敬、感恩,“小孝是尊重,中孝是傳承,大孝是開拓、超越。這是企業用人的標準。”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
周希儉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夢想、榜樣、感恩、傳承。“企業要以人為本,先解決做人的問題,讓企業文化的精髓影響到更多的人,然后再做事。”周希儉希望自己的公司為員工搭建一個寬松而自由的平臺,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當大家的夢想都實現時,企業的夢想也會隨之實現。在這樣的企業里,任何一件事都是員工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會自覺自愿地努力,長此以往,員工會形成一致的信念:公司的夢想正是大家的夢想。于是企業內部的價值觀逐漸趨同,企業文化由此形成。”
這很像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的思想,以師道、孝道來教育大家如何做人。不同的是,周希儉又加上了“天道”的內容,并賦予“三道”更具企業管理價值的內涵,以此在企業中達到和諧。另外,他還融入了西方企業以鼓勵為主的管理方式,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管理哲學:“道行天下,和諧共生”。
周希儉說,自己所倡導的企業文化解決的主要是創新型企業的管理問題,而非制造企業的。制造業需要的是協同一致,而創新型企業需要的則是創意和主動性。周希儉認為,在自己的管理模式下,員工的工作態度更加積極主動,而結果也令他非常滿意。
在周希儉看來,自己的管理理念正在使團隊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他夢想的種子不僅已經向下生根,而且開始向上茁壯生長。最后小編想說,不管別人怎么說,周希儉就是“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來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