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虛擬貨幣的旗號,以高額返利為誘餌,公司化運作為包裝,“亞歐幣”不僅騙過了眾多投資人,還成為多個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2017年11月21日,據海口警方透露,“亞歐幣”一案中24名犯罪嫌疑人已于一周前移送海口市檢察院審查起訴,起訴罪名為組織領導傳銷罪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這一特大網絡傳銷案被警方破獲時,已在10個月內吸金40億,發展會員近5萬人,賬上資金缺口達30億元。
亞歐幣的造福夢想破滅是所有搞資金盤企業的最終結果。那么,這種能夠迷惑廣大消費者的造福夢想又是如何破滅的呢?
為什么有人會相信亞歐幣?
為什么人們會相信“山寨幣”有價值?因為“山寨幣”交易平臺往往會通過內外盤的合作,先演繹一個只漲不跌的神話。看起來很光鮮、很誘人,但是不知不覺間,這種“偽創新”就會帶來可怕的后果:價格暴跌,騙光投資者所有的錢。
此前一年多時間,“亞歐幣”的火爆程度不亞于任何一個資金盤。它號稱擁有中國第一張數字貨幣發行牌照,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發布會,邀請金融、文化、信息等部門的官員出席,與多地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協議。但這只是一場打著虛擬貨幣的旗號進行詐騙的傳銷,它以“三級代理、三級分銷”層級作為運營模式,以高額返利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入局。
與此同時,讓許多投資者相信亞歐幣是正規項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海南跨亞歐的公司化運作看上去很正規。2016年6月,跨亞歐把公司總部搬到了海口市海墾金融中心17樓,租了一層樓辦公,來賓一出電梯口就能看到“海南跨亞歐網絡競技有限公司”的招牌,門口還有禮賓小姐接待。
同時在“亞歐幣”的宣傳中,常常看到:恒量發行、開源代碼、獨立錢包、去中心化,還使用3.0最高區塊鏈技術。——這些大詞兒,再和國際上比較熱門的“比特幣”結合起來,讓人感覺這家公司的技術真是牛極了。這些普通人不太了解的一些技術,一些名詞,很容易蒙騙人。
為了吸引投資者,在微信群中,跨亞歐公司老板也成為能夠出入聯合國的人物。犯罪嫌疑人耿某強曾說,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典禮,馬云和他們的董事長夏某榮都參加了。被批捕之后,跨亞歐公司的董事長夏某榮坦承自己并沒有出入這樣的場合。
宣傳材料還稱:跨亞歐公司背后的股東是一家資本雄厚的公司,連國際著名投資人都搶著要和他們合作,巴菲特派他的女兒也與他們進行了對接;公司目前可支配資產是一萬六千億美金。而在被逮捕之后,犯罪嫌疑人劉某也道出了實情:在賬面上我們只是有一些辦公的費用;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空殼公司,都是零資產的公司。
如此美妙的包裝的確讓人不能不信。
亞歐幣是如何運作的?
那么,亞歐幣又是如何運作的呢?“亞歐幣”是典型的內外盤聯合操盤交易。“亞歐幣”存儲在內盤,自啟動以來,價格一直呈現上漲的趨勢。另外,還有外盤,即網站平臺,投資者通過平臺購買“亞歐幣”,通過交易賣出“亞歐幣”進行提現。
在內盤,“亞歐幣”這種令人眼紅的只漲不跌狀態如何實現?跨亞歐公司的財務負責人、犯罪嫌疑人夏某供認:“公司決定內盤漲價,漲到多少就設定一下,重新改一下。通知我們下一期的價格幾天之后是多少,然后到了那一天,就把價格改成這樣子。 ”
所謂的只漲不跌是工作人員敲敲鍵盤就能實現的。看似與股市一樣可以進行買賣的外盤,“亞歐幣”價格為什么能夠保持上漲的趨勢?犯罪嫌疑人漆某是外盤的操盤手,按照公司指令,外盤價格也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供認:“按照董事會的目標,讓它不要跌得太快,也不要漲得太快。比如有大面積的客戶拋盤的時候,董事會給我指令,讓我適當做一些買入,讓它不會下行得厲害。”
據了解,亞歐幣的初始發行價為0.5元/幣,每十天固定漲價一次,每次漲幅價格在0.05—0.1元不等。今年5月12日警方將其搗毀時,亞歐幣的價格已經漲到了2.7元,這也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在初期5毛錢時投入1萬元,到5月12日,連本帶利可獲得5萬多元。
在分級管理上,跨亞歐公司分為省級、縣區級和服務中心三級運營機構,依次需要給跨亞歐公司繳納1000萬、100萬和10萬元的保證金,并要完成9000萬、2000萬、500萬元不等的“銷售業績”。雖然繳納的保證金巨大,但都能得到不菲的提成,比如省級運營中心的提成是30%,個人發展會員也會有10%以上的提成。
和常規的交易平臺不同,“亞歐幣”買賣的平臺,并不需要關聯銀行卡,所有的現金交易并不能通過平臺實現,而是通過線下進行轉賬。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說:“它的資金控制賬戶,和客戶的交易的系統完全脫離,所以感覺老百姓好像賣了‘亞歐幣’,得到很多現金,實際上是虛擬的一個賬戶,客戶真要去贖回現金的時候,它就沒了,跑路了。”
“金融創新”引發的亂象
金融創新亂象由來已久。今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比特幣首當其沖,其相關人民幣交易業務也陸續被關停。
不過,虛擬貨幣市場不僅僅只有比特幣一種,還有不少披著虛擬貨幣外衣,卻不具備任何價值的“山寨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公告的發布,“山寨幣”竟然趁勢而起,找到了自己的商機。
這些“山寨幣”對外宣稱,傳統虛擬貨幣已經衰落,自己正好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然而,實際上,他們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卻沒有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更沒有提高社會效能,反而選擇了誘惑群眾,玩起了一場披著“偽創新”外衣的圈錢游戲。
公安部數據顯示,各種以“金融創新”為名實施的“山寨幣”網絡傳銷犯罪蔓延迅速,且有著很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各地已經立案偵辦此類傳銷犯罪案件5983起,同比上升118.5%,涉案金額近300億元。
新時代下,各種“創”字頭的概念和產品總是受到資本和市場的青睞。但是,總有披著創新“馬甲”的偽創新產品,利用人們對于“創新”懷抱的熱情,攫取不正當利潤。這樣的偽創新正在毀壞人們對創新的信任,擠壓了創新的市場,最終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