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一局發展公司”接受北京市首屆“政府質量管理獎”現場評審
2014年12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小組一行5人,參加了中建一局發展的現場評審,擔任此次現場評審監督員的是朝陽區質監局的一位負責人。
材料評審的進一步驗證
現場評審的第一天,中建一局發展現代化的會議室中座無虛席。據擔任此次現場評審組長的專家劉天峰介紹,此次現場評審是對材料評審情況的進一步驗證,其目的,首先是尋找企業在申報材料當中沒有提及的,但存在于企業中的卓越績效管理機制和系統;其次,是證實并找出企業在管理系統上的改進空間;第三,是對評審企業一些非文字信息能表達的內容,如員工的積極性和進取心等,通過現場評審機制,來綜合判斷企業管理運行的水平。
現場評審伊始,一段長約10分鐘的視頻,回顧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60年的發展歷程。“拼搏、創新、領先”,成為其特殊的名牌。中建一局發展是國內建筑行業首家通過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認證,唯一一家全部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ISO14001環境管理、OHSAS18001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四大體系認證的建筑企業。
2012年,公司成為全國首具有批房建特一級資質的單位,并使得公司建設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視頻播放完畢,中建一局發展董事長、黨委書記左強介紹,成立于1953年的中建一局發展自組建以來,以建筑業為核心任務,專注房建領域,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遼寧等16個省、市、自治區和俄羅斯、巴哈馬、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城建超高層建筑、大型高科技廠房、專業體育場館、高級酒店、大型住宅小區、學校等各類工業、民用建筑和公共設施,形成了以總部所在地北京地區、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地區、以無錫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地區和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地區五大戰略區域資源共享、相互支撐的經營格局。
據介紹,多年來,中建一局發展累計完成各類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1000余項,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杰出結構大獎1項(國內僅有兩個建筑獲獎)、詹天佑獎7項、魯班獎17項、國家優質工程獎17項、各類省部級優質工程將逾百項。包括承建最具技術含金量的超高層建筑如超過600米的華南第一高樓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歐洲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華北地區第一高樓天津津塔、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三期;在大型復雜建筑領域,承建2008北京奧運會主場館水立方、挑戰地球重力的中央電視臺新址等工程。中建一局已經成為最能代表中國建筑先進生產力的企業之一。
“員工幸福工程”契合
卓越績效管理
在隨同2014年12月18~19日兩天的現場評審中,記者收獲頗豐。而其中,記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中建一局發展實施多年的“幸福工程”。
作為一家處于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下的大型國有企業,企業員工是否也能快樂幸福地工作呢?一局發展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據左強介紹,中建一局發展的“幸福工程”旨在為所有忠誠于企業的員工打造一個幸福的發展平臺,提出了“讓每個忠誠于企業的優秀員工買得起房”的階段目標,通過“有勞必有所得”的陽光薪酬工程、提供住房貸款等關注衣食住行的福利保障工程、關注員工生活和應急事件的溫馨關懷工程、助力員工成長的員工發展工程,持續激勵、釋放員工潛能,推動企業創效,結合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中“關注員工,企業才會更好地發展”這一主旨,逐步向“客戶信賴、社會尊重、員工幸福、企業長青”的企業追求邁進。
現場評審的三大側重
據現場評審的專家組介紹,此次中建一局發展的現場評審側重于3個方面:一是公司所做的、領導所講的、自評報告中所描述的是否保持一致;二是高層領導、中層核心團隊,對卓越績效模式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當中的應用程度;三是公司各個領域導入卓越績效模式后,改進的質量。
在分組討論時,專家提出的這3個側重點,參會高管都進行了系統闡述。
優秀的業績緣自正確的理念,理念的執行則離不開科學的管理,探尋中建一局成功之道,先進的管理水平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年來,中建一局發展堅定不移地將打造中國建筑工程總承包第一品牌作為發展方向,逐步積累形成了具有鮮明風格的經營特點,即堅持做精房建工程總承包主業能力,不求最大但求最強,尤其是逐步確立在“高科技電子廠房”和“超高層建筑”領域的領先優勢,不盲目多元化;堅持法人管項目,對內不承包、對外不掛靠;在項目履約管理上,積極踐行“為客戶提供價值服務”的理念,確立“履約創造品牌,增收節支創造效益,培養人才,培育協力隊伍”的項目管理價值觀;堅持“不求價格最低,但求履約結果最優”的原則,致力于打造“優質服務、誠信履約、合作共贏”的成產供應鏈條;注重以住建部新特一級資質為載體,形成以創新為先導的技術進步體系和以優化為核心競爭力的設計建造體系,業務能力貫穿建筑產業鏈的中下游;注重以學習和創新為本,打造了在建筑業具有一流水平的信息化工作環境,形成了“3級層次、11大系統”的“311”模式,保證了公司面向國內外項目管理的集約和效率,成立技術中心,組織編寫的《建筑工程材料管理規程》成為行業標準;大力推行“績效管理體系”,強化年度績效歸零意識,領導和員工創先爭優的緊迫感不斷強化,為公司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責任催生努力,努力造就品格。在采訪的過程中,左強把評選競爭“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過程視作是對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的一次“大診斷、大檢視”過程,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企業對于責任的認識定位,“質量就是企業責任的魂,每一個企業都有其社會責任。作為建筑行業,產品質量的好壞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企業績效的好壞,更是這個企業講不講責任標準的問題。只有把產品質量的關口把住了,才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良心,這也是我們中建一局發展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