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屆“政府質量管理獎”同仁堂現場評審側記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在4月29日北京市首屆“政府質量管理獎”現場評審的過程中,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黨委書記、董事長梅群在發言中反復強調的一句話。
“這兩個‘必不敢’,既是同仁堂的古訓,也是同仁堂的堂訓,講的是不論制作過程多么煩瑣、工藝多么精細,為求療效,不敢有半點懈怠;不論中藥配方的成本多么高昂、藥材多么稀缺,為出珍品,不敢有半點含糊。中醫藥關乎人命,應心存敬畏;消費者透過藥品,可體味良心。”梅群如是說。
縱觀同仁堂的歷史,堪稱一部民族企業的奮斗史、發展史,它的成功簡單說就是片名上的六個字——品牌、人才、發展,并立足于此不斷前進。
“保質量”鑄造金字招牌
作為“百年老字號”,從康熙年間的一家小藥房,到供奉御藥,再到今天揚名海內外的現代中醫藥集團,同仁堂經歷了346年風雨。其間,同仁堂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
歷代同仁堂熱人恪守著“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在消費者心中鑄造了一塊“金字招牌”,并確保了這塊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
不管歷史如何變遷,同仁堂一直堅持誠信經營,讓老百姓吃藥放心,代代相承才形成品牌。梅群說,“同仁堂特殊的歷史背景,就造就了同仁堂的質量,并且是以生命為擔保的質量。誠信為本,講究質量,以義取利,義利共生,才能屹立不倒。”
藥材好,藥才好。上等、潔凈、地道一直是同仁堂挑選藥材的標準。
為保證原料優質,近年來同仁堂投資數千萬元,在吉林、河北、陜西、湖北等地建立10多個中藥材種植基地。同時,在傳統質檢基礎上,又增加現代檢測儀器,以科技手段對藥材和成藥進行分析檢驗,更精確鑒定其成分質量,嚴防不合格藥材入廠。
除保證產品品質外,卓越績效模式更加強調組織的社會責任。
醫者仁心。據梅群介紹,多年來,同仁堂不僅提供代客煎藥、坐堂診病、代辦郵購、夜間售藥等便民業務,還在重要公共衛生事件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2003年非典期間,同仁堂61家門店滿足了北京市抗非典藥物三分之一的需求。盡管原料藥材采購價格成倍瘋漲,同仁堂堅持不加價、不停售。其間,共賣出198萬服飲片,100多萬瓶代煎液,僅此一項就虧了600萬元。
在“5·12”汶川地震救援過程中,當時震區藥品需求量猛增,同仁堂生產的“血毒丸”很快售罄。當地一家經銷商要求配貨,由于震區交通中斷,往來不便,使用平常的物流渠道,至少要一周才能把藥品配送到位。同仁堂臨時決定走空運,就這樣,500多盒“血毒丸”及時送到了患者手中。
2006年珠海市水庫海水倒灌,澳門陷入四個月的咸潮期,自來水全部是咸水。一時間,當地純凈水價格倍增且時常脫銷。為了保證藥的療效和口感,同仁堂決定改用純凈水為顧客煎制藥劑,藥費分文不漲。不少顧客都說:“喝你們煎的藥,味道還跟以前一樣,真讓我們放心”。
“重人才”成就卓越文化
在現場,評審老師指出,企業要想創造卓越,必須贏得員工的心。
近年來,同仁堂突出“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理念,構筑藥品生產銷售各個環節外塑于形、內化于心的誠信體系,堅守誠信立業,推進誠信創建,確保百年老字號基業長青。
據同仁堂總經理高振坤介紹,2003年,同仁堂提出善待社會、善待職工、善待經營伙伴、善待投資者的“四個善待”理念。“四個善待”是對百年同仁堂立業精髓的傳承和治業品質的延展。善待社會就是通過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善待病患者、顧客和普通大眾,樹立誠信企業形象;積極做好公益事業,盡好企業的社會責任,贏得良好的社會口碑。善待職工就是真誠對待員工,倡導員工與企業同心同德,為員工創造優良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保障員工福利待遇,提供成長的空間和平臺,贏取員工心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善待經營合作伙伴就是善待同仁堂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堅持信義為重,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原則,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經營環境,追求多方利益的共贏和協同發展,共同塑造同仁堂品牌。善待投資者就是同仁堂以高度的責任感對投資者負責,保證資產的安全與增值,堅持成果共享,責任共擔、形象共塑。用最好的經營業績回報投資者;既考慮投資者的短期利益,更著眼于投資者的長期回報。
經過同仁堂人的共同努力,同仁堂既是經濟實體又是文化載體的雙重功能日益顯現,品牌的維護和提升、文化的創新與傳承等取得了豐碩成果,“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獲批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同仁堂將改善員工福利待遇作為和諧企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了員工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目標,讓職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近年來堅持每年為職工漲工資四至五級;積極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近年來共為員工負擔各項社會保險7.46億元。
“大健康”推進產業升級
“同仁堂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而同仁堂的根本有兩個,一個是繼承,另一個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同仁堂不僅是民族品牌、歷史品牌,更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品牌。”梅群說。
2001年,同仁堂集團專門請來權威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協助制定長期發展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會同同仁堂發展戰略制定領導小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國內外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進行了系統分析,結合同仁堂集團的品牌、人才、資源情況,制定了“以現代中藥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成為國際馳名的現代中醫藥集團”的全新發展戰略。
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持續創新對企業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圍繞生命健康這一發展主業,同仁堂重點發展現代制藥、商業零售和醫療服務三大業務板塊。目前,同仁堂共擁有藥品、保健食品、食品、化妝品、參茸飲片5大類1700余種產品,品種擁有數量繼續保持行業第一。以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大活絡丹、烏雞白鳳丸、六味地黃丸、感冒清熱顆粒等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藥,一直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同仁堂也因此成為質量和信譽的象征,在行業中享有盛譽,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在保持傳統產品市場供應的同時,同仁堂根據顧客的要求,加強了產品創新,一是開發了一批市場急需的現代劑型產品,二是對老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滿足消費者的對新產品、新劑型的需求。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由之前的以營養貧瘠為代表的疾病(如肺炎、肺結核、肝炎、貧血等),轉變成了以營養過剩為外表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梅群介紹說,“在這樣的治療轉型過程中,同仁堂將‘治已病’的藥物水平不斷提高,同時融入‘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為消費者服務,達到‘老年要長壽、婦女要健美、中年要健壯、少年要健康’的企業愿景。”
同時,為了向海內外的消費者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同仁堂積極發展零售終端和醫療網點,目前,零售終端總數近2000家,其中國內近1900家、海外110家,已經遍布世界20個國家和地區;醫療網點達到321家,其中國內261家、海外60家。形成了“名店、名藥、名醫”結合,零售、批發并重的海內外終端網絡,逐步推動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向“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創新發展。
而就在3月18日,同仁堂首款為互聯網而訂制的養生茶在京東商城啟動眾籌,這一產品將在天貓、1號店、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全網銷售。
從拓展產品門類到布局海外市場,從開辟電商渠道到研發大健康領域產品,346歲的中華老字號同仁堂如今可一點兒也不顯老,通過積極探索和創新,不斷譜寫新的樂章。“我相信同仁堂這個品牌,在同政府的支持、老百姓的信任和廣大投資者的期盼下,同仁堂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梅群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