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北京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的申報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般進行,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這次申報參評的企業數量眾多,其中不乏在全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久負盛名的老牌企業,特別讓人矚目的是,在申報者中,還出現了一些非企業組織,這意味著,該項“質量獎”的評選范圍突破了企業的界限,從而函括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更廣面。
《中國質量報》的消息說,這項北京市最高質量獎項,是經中央和北京市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準,由北京市政府首設,將授予質量領先、技術創新、品牌優秀、效益突出,并在全社會具有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的各類企業或組織,每兩年評審一次,獲獎者總數不超5家,另有5家可獲提名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北京首設“質量獎”,是在中央下大力氣整頓各類評比達標活動之際,反而脫穎而出的新設獎項,這足見此項獎勵的特殊意義和價值。
在北京“質量獎”的評獎規程中,評獎條件除了主要經濟、技術和質量指標須在全市領先之外,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等,也被納入到評獎的必備條件。和很多地方的質量獎評選范圍不同的是,北京市此番還鼓勵農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參評,這意味著,該獎項的觸角范圍已延伸至現代經濟條件下的各產業門類,并具備了前瞻性視線。
眾所周知,北京市基于其特殊的政治中心地位和全球重要的國際化大都市定位,其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管理方面,一直堅持安全至上、標準嚴苛、定位全球的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夠最終獲得北京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者,就不僅僅是北京市的地方先進,也是全中國乃至全球的先進標桿。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方在經濟快速發展、利益過度主導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質量丑聞,這使得“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在國際社會蒙羞,讓人欣慰的是,在一些地方不時發生質量問題之時,北京市堅守質檢底線,強化執法監管,杜絕了重大質量事故,并因此在全國范圍內成為質量安全讓人放心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重塑“中國制造”與“中國服務”形象與品牌的示范地之一。可以認為,北京“質量獎”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力促產品和服務質量、重振中國產業雄風、意欲打造中國式品質特色引導體系的努力。
筆者注意到,這次北京市政府對質量獎的申報、評選工作特別認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舉全市之力以打造屬于北京、屬于中國的質量標桿。這種認真而不敷衍、嚴苛而不輕率、全面而不普施的評選風格,顯然會使評選結果對全社會的生產和服務具有確認、引導、服務和責任提升的功能。而這恰恰也符合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戰略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在有關“加快建立法治政府”的表述中指出,各級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什么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筆者認為,它至少包含執法、管理、引導和服務四個要素。長期以來,不少地方的質檢部門,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了過度注重處罰、疲于應付奔命的尷尬境地。而市場經濟的全球實踐則告訴我們,適度的引導是改善管理局面、提升管理效率的最佳抓手。北京從地方政府最高層面設立政府“質量獎”,恰恰是以引導促管理、以激勵作服務的現代行政管理思維的體現,更是對“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生動詮釋。
古希臘哲學家告訴我們,所謂“質量”,就是對人的心身的同時滿足程度。北京市首設政府“質量獎”,既是為了幫助全社會發掘出足以滿足身體感官和心靈愉悅體驗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更是為了讓中國產品和服務重新拾獲人心,重新找回歷史上以“瓷器—china”為標志的各類產品在全球的品牌輝煌和文化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