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我國評出獲得質量獎的企業,參與更多的是制造類企業。但本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參評企業中,出現了不少社會組織,這體現了本屆參評對象的廣泛性。比如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就很典型,這類非營利性組織參與質量獎的評審,通過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管理。其中,服務標準化、福利院領導的理念、服務老年人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
——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材料評階段工作審側記(三)
不少專家表示,這是其參與評審質量獎工作以來,在別的省市沒有出現過的情況,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評價準則對行業特點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它其實適合于任何類型的組織或企業。而這一亮點,也讓材料評審階段出現了評審組針對評價標準的激烈探討的局面。
首先,針對不同性質的(組織機構)企業進行評價,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比如財務結果一項中,參評的公益組織本身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一個亮點,但與其他營利性組織本身存在差異,在財務結果這方面就不明顯,而相比一些大型盈利企業,財務結果本身就很好。“這一點對專家組來說,怎么樣將不同性質的參評企業或組織中最核心的東西提煉出來,也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機會。”其次,在卓越績效管理評價標準中“公益支持”一項,針對公益組織的打分標準問題就出現過很大爭議,這些都是在其他省市的質量獎項的評比中沒有出現過的。
其實,在管理方面,雖然業態不一樣,但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評審專家組對企業的參評資料進行評審的過程中,主要有四個維度:方法-展開-學習-融合。比較重視的是,每個環節中有方法。
展開涉及時間和空間:時間的展開就是說,去年是這么做的,今年是不是也是這么做;空間的展開就是,戰略部門是這么做的,質量部門、生產部門等是不是這么做的。“我們有時候宏觀地看待一些企業,很高大上啊,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從時空方法的展開方面去看待。”而改進的含義是,今年這么做,那么明年是不是在這方面有所提升。整合就是企業在各階段的方法之間的通融,互相的關聯。
通過這四個維度進行評價,看企業的管理成熟度展開到哪個水平。因此,按照這個標準,企業在自評的過程中,可能至少要達到一定分值,這意味著企業的基本管理已經非常扎實,企業的經營結果和財務結果也達到了一個穩健上升的趨勢,這樣的企業,對申報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來說,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