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揭曉,近日,《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采訪了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專家組組長之一劉天峰,從專業角度解析此次質量獎評審活動的特點和意義。
高規格、嚴要求、專業化、重長遠
回顧評審過程,劉天峰首先用“高規格、嚴要求、專業化、重長遠”四個詞,概括了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總體特點。
——訪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專家組組長之一劉天峰
與其他城市的評選不同,“北京市質量獎”是經過國務院特別審批的,由王安順市長親自擔任評委會主任,人大代表參與到評審過程中,地方質監局作為監督員全程督導。
據劉天峰介紹,此次北京市質量獎在評審的過程中有幾大特點:其一,評審組不接受企業接待、交通、住宿等,均由北京市質量獎評審委員會統一派車保障;其二,擔任這次評審的團隊,三分之二以上成員都是全國質量獎評審員,組長也都是全國質量獎資深評審組長,確保了評審工作的專業權威;其三,考慮該項工作的長期性,北京市把這次質量獎評審過程當作一項人才培養工程,加強自己評審員隊伍建設,實現了評審員隊伍與評審工作的同步成長。
“自身這種‘高規格、嚴要求、專業化、重長遠’的評審組織,最大程度上體現了評審的公平、公開、公正,確保了評審結果的說服力。”劉天峰如是說。
正是這種高規格的評審,使得各家企業廣泛參與。本次評選,北京市共有60家企業報名參加,呈現出了“多、近、高、全”的特點,不僅是申報企業數量比較多,而且行業比較豐富,囊括了“制造業、建筑業、食品業、商業、服務業、農業、旅游業、養老產業”等;北京汽車、聯想科技、三元牛奶、菜百市場”等北京市自己的名牌企業悉數參與,一些企業則是長期導入了卓越績效模式,甚至榮獲過全國質量獎,這種大范圍、高品質的申報群體,改變了過去北京是純“政治中心”的印象,集中反映出近些年首都企業的高速發展水平。
“卓越績效模式”的特點和魅力
目前,國內各級別的質量獎評選,大部分采用的是“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北京市質量獎評選也不例外,為什么一定要采用這個標準呢?
劉天峰解釋說,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信息化,給企業帶來激烈的競爭,商場如戰場,企業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基業長青,這是每位企業家夢寐以求的,而能幫助企業家們實現這個夢想的,是政府質量獎評審準則——卓越績效模式。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家們有時候會有三大困惑: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是否在正確的做事?是否選對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要幫助企業家們順利解答這三大問題,是政府質量獎評審準則――卓越績效模式。
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存在著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就是企業管理的短板。能對企業做全面診斷,讓企業看清現狀,有效識別企業優劣勢,并查缺補漏,做針對性的改善,是政府質量獎評審準則――卓越績效模式。
一個企業之所以成功,必然有其超越競爭對手的關鍵成功因素,各企業的管理框架以及管理方法,是否經得起檢驗與評價,最終得到業界及政府的認可,并彰顯其社會形象和地位,仍然是政府質量獎評審準則——卓越績效模式。
卓越績效模式為何如此神奇
就其實質而言,卓越績效模式是全面質量管理實踐的標準化、條理化和具體化,不僅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各類組織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事實上已經成為了經營質量的國際標準。卓越績效模式源自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準則,該模式為企業提供了一套綜合的、系統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管理成熟度的評價標準,激勵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它為追求持續成功的企業提供了一個溝通的平臺,使其能夠用同一種語言交流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從而明確自己相對于其他企業的競爭地位;它還通過獎項的強大鼓舞,激勵人們為了榮譽和成就付出非凡的努力,同時也給予付出正確努力的人們以應有的匯報。事實上,卓越績效模式是企業強身健體的系統工程,企業運用它可以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
據美國1990~1999年做的一項對比調查:導入卓越績效模式獲獎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大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平均水平的4.2倍,這些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是685%,而標準普爾500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僅為163%。
中國為了更好的參與世界競爭,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把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評獎標準進行引進、消化和吸收。2004年8月,國家發布了國家標準《卓越績效評價準則》(GB/T19580)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實施指南》(GB/Z19579),并且于2012年進行了修訂。卓越績效模式目前已經成為全國質量獎和各地方政府質量獎的評審標準。
未來的道路還很長遠
北京市政府質量獎評審,采用的也是卓越績效模式,并通過“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選與大家見面,但這一管理模式還不為大眾所熟知,普及與推廣顯得任重而道遠。
在采訪中劉天峰談到,企業和大眾對這一管理模式的不了解、不理解,成為推行推廣的最大阻礙。此次評審中,不少企業的材料評審和現場評審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一些企業先進的管理實踐沒有寫進材料,而材料中重點描述的內容與標準要求格格不入。這都反映出不少企業對卓越績效標準還不太理解,更不清楚標準背后深層次的內涵。可以說,質量獎的評選過程,也是推廣普及卓越績效模式的過程。
據劉天峰介紹說,在評審的過程中,經常有企業表示,北京市質量獎評審對他們有啟發、有震撼、有觸動。有啟發是評審過程中對標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震撼是因為不了解標準,有效的優勢做法沒有提煉出來;有觸動是診斷出了改進項,明確了未來改進的方向。
“改變經營理念,普及科學模式”,這是北京市質量獎評審給首都企業帶來的最大收獲。在詮釋“卓越績效模式”的內涵時,劉天峰給出了三個方面的比喻。首先,它是盈利能源的動力源,是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模式;其次,是社會生產力健康發展的助燃劑,一家企業有好的做法,第二家要模仿,其他企業要跟隨,在質量獎的帶動下,整個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第三,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卓越績效模式強調的是各相關方實現共贏,均衡發展,社會上所謂的不和諧大多是利益的不平衡,與各方利益平衡了,社會也就和諧了。對于這三個方面,劉天峰這樣總結:“卓越績效模式是管理者管理組織的行為準則,是每一個企業家的圣經。摸索著走,肯定是不行的;改革開放之初,那是社會上沒有先例,要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世界上沒有,我們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是有好的經驗,再摸著石頭就有危險了。必須強調:有其理、無其事,那是我們經驗不夠;有其事、無其理,那是我們認識不足。”
首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圓滿結束,質量獎殊榮也已花落各家,但推廣先進管理模式,以科學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增強企業效益的活動卻剛剛開始。
從首次參評的各家企業來看,經營模式特點鮮明,各有所長。學會博采眾長,才是王者之道。“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作為“發現行業標桿、傳播先進經驗”的重要平臺,始終能夠堅持“高規格、嚴要求、專業化、重長遠”,真正為京城企業提供可以借鑒的最佳管理實踐。
劉天峰由衷地說,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團,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實到各個領域,國際競爭格局進入了新一輪大變革,國內正是民族復興大業最關鍵時刻,無論是“一帶一路”新的戰略布局,還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都為企業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發展機遇,而卓越績效模式當之無愧的成為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成熟的管理方法,也是企業開啟卓越之門的金鑰匙。
劉天峰:
工商管理碩士,中國質量協會高級咨詢師,全國質量獎評審員,與“質量獎”淵源頗深,曾多次擔任重慶、山東、河南等省市的質量獎評審員、評審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