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人們紛紛上網訂酒店、買機票。網絡支付在為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容易給個人銀行賬戶的安全帶來威脅。面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為降低消費者網絡支付風險,營造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環境,《中國質量萬里行》分析了近年來消費者的投訴,總結出當前網絡支付常見的七大騙局,幫助消費者提高警惕,快速識別。
1.慎掃二維碼,降低盜用風險。
近日,經常網上購物的王小姐發現一家網店,賣家承諾購物能返100元的紅包,于是她挑選了一件500元的毛衣,并詢問賣家如何獲得紅包。賣家向王小姐發送了一個二維碼,并稱只要掃描該二維碼,就可以獲得紅包。王小姐掃描后發現,紅包界面并未出現。于是急忙聯系賣家,可賣家已下線。不久之后,王小姐發現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并立即報警。警方經調查后證實,當時賣家發送的二維碼中含有木馬病毒,盜取了王小姐的銀行卡信息。
針對這類情況,《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不法分子提供的二維碼其實是一個木馬病毒的下載地址,病毒被下載后,可以自行安裝,并不會在桌面上顯示任何圖標,而是潛伏在移動終端后臺中運行,悄無聲息地盜取持卡人的信息。
2.提防虛假客服,切勿泄露動態碼。
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客戶網購信息后,以“退款”或“退貨”為由假扮客服,電話聯系客戶要求與客戶網上聊天,并要求客戶點擊其提供的“釣魚網站”的鏈接,以此盜取用戶銀行卡密碼及動態驗證碼。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注意的是,實際上,在退貨及退款環節不需要校驗動態碼或交易密碼。
3.關注支付安全,慎設賬戶密碼。
由于目前某些中小網站的安全防護能力較弱,容易遭到黑客攻擊,不少注冊用戶的用戶名和密碼便因此泄露。而如果用戶的支付賬戶設置了相同的用戶名和密碼,則極易發生盜用。
4.網絡社交陷阱多,身份驗證防詐騙。
有些不法分子盜用持卡人親友的社交網絡工具如QQ、微信等,與持卡人聊天,令其放松警惕。隨后索要持卡人信用卡正反面照片,以此獲取足以進行網絡支付的三項重要信息——信用卡的卡號、有效期和卡片背面末3位數字,從而盜刷信用卡。
5.慎用公用WiFi,保護賬戶安全。
公共場所的免費WiFi賬號也有可能成為犯罪的工具。持卡人使用WIFI后,被植入木馬病毒,從而盜取移動終端內的銀行卡信息;除此之外,不法分子會把正規網站的網址“綁架”到自己的非法網站上,當持卡人使用其WiFi網絡并輸入正確網址時,會跳轉到一個高度仿真的假網站,如進行網絡支付,便導致卡片信息泄露。
6.警惕低價陷阱,拒絕“釣魚網站”。
有些打著“低價”、“優惠”等旗號的“釣魚網站”鏈接,通過互聯網、短信、聊天工具、社交媒體等渠道被傳播,持卡人一旦輸入個人信息就會被不法分子竊取盜用。
7.關注手機安全,謹防木馬病毒。
許多不法分子利用偽基站冒充10086,向用戶發送短信鏈接并要求用戶下載客戶端。而這些該鏈接其實是“釣魚網站”,所下載的客戶端實際上是木馬病毒。不法分子利用木馬病毒竊取卡片信息并進行網絡購物,同時將發送到用戶手機上的短信驗證碼轉移到了自己的手機上,從而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