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北京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更加科學、有效,北京市質監局作為北京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辦公室,在第二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工作中,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通過設計大數據評價指標,采用大數據評價與專家評審相結合模式開展評選工作。
工作背景
據介紹,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政府質量獎評審,基本沿用企業申報、專家評審、政府審議、社會公示、頒獎表彰的形式展開。北京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經過首屆評選過后,進行了總結和研究,認為以下問題有待改進:(1)企業申報質量獎時需要填報大量數據信息,申報信息均是企業單方面提供,信息真實性沒有充分驗證,導致對企業評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欠缺;(2)當前質量獎評審內容大多是對企業內部管理的指標評價,而對與企業相關的網絡輿情、社會評價等外部信息尚無收集和評價;(3)單一采用專家評審,專家的主觀評價直接影響企業分數,會存在一定差異性;(4)申報企業涉及的信息量巨大,碎片化程度高,收集和分析困難,沒有一套完整的數據評價指標體系。
鑒于以上原因,評審辦組織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提出通過大數據的信息化手段,審核驗證質量獎申報企業內部信息及收集、分析企業外部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申報政府質量管理獎企業進行評價。從目前美國波多里奇、日本戴明獎等國際質量獎評獎來看,使用信息化手段也是一種趨勢。
工作思路
(一)對評審標準和評審規則進行調整優化。
遵循《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在不改變標準本身七個方面的前提下,結合北京市發展導向,對指標要素和權重適當作了調整,突出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五大核心要素,并增加服務業、公益性組織評價指標,使評審指標更加系統、科學,符合當前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發展要求。經過征求相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專家意見后,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價準則(2016年版)》。此次評審對《評價準則》中可以量化的指標全部進行量化,形成大數據、專家評價指標體系,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二)構建質量共治視角下的政府質量獎評價體系。
質量獎評審中充分搜集整理“企業、政府、消費者、新聞媒體、第三方機構”五個方面大數據,構建質量共治視角下的政府質量獎評價體系。同時借鑒經信委、工商局、食藥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建立的社會信用評價、企業信用評價、食品企業誠信評價、進出口食品風險管理、個人信用評價系統評價方法,建立質量獎大數據評價指標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存儲、分析海量評價指標數據,以支持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大數據審核、推送、評價和監控,從而實現北京市政府質量獎評審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應用。
(三)增加大數據初篩環節。
考慮今年參評企業數量的大幅增加,將評選環節分為六個階段,增加了大數據初篩環節。企業通過平臺進行網上填報后,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并分析政府相關部門數據和社會數據,對提供信息虛假、存在重大事故及嚴重違法記錄等情況的企業取消申報資格。
大數據評審主要特點
(一)增強質量獎評審的科學性。
在不改變《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七個方面評價基礎上,增加大數據評價,創新評審模式,采取以專家評審的主觀評價和大數據技術的客觀評價結合的模式,對企業整體經營績效進行驗證和評價,增強質量獎評審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降低質量獎評審的風險性。
構建質量共治視角下的政府質量獎評價體系,以質量共治理念為指導,將企業、政府、消費者、新聞媒體、第三方機構信息作為數據基礎,建立質量獎大數據評價體系,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審核、推送與評價,最大程度上避免評選出信用差、社會評價低的企業,同時后期對已獲獎企業持續進行大數據風險監控,以提高質量獎評審全過程的風險把控能力。
(三)減輕企業提交過多材料的負擔。
此次評審中應用大數據評價,簡化企業提交各類資質、證書、說明等材料內容,企業通過平臺進行網上填報信息,更多內容由大數據技術進行驗證和評價,使評審更加簡明、精準,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實現質量獎全生命周期大數據應用。
為了實現大數據的充分應用,在質量獎評選全生命周期中實現大數據的四個方面的應用(大數據初審與篩選、大數據專家評價、大數據相關方評價、大數據監控),從而保證質量獎評審全過程的客觀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