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作為電商行業的代表,馬云的淘寶被兩會委員炮轟假貨問題。電商售假的問題又一次被搬到聚光燈下,引發了全民關注。要知道,僅僅在去年前3季度,全國的電商交易額就已經達到了20.2萬億。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了25.1%,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4.7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7%。逐年增加的電商消費比重,讓這個渠道的消費品質量越來越被看重。可以想象,馬上要舉辦的315晚會上,備受關注的電商假貨問題,也會再一次登上舞臺。
在被炮轟打假不給力后,馬云在7日通過微博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真對假貨打假的問題形成全民關注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在針對打假問題形成全社會共識后,司法機關有法可依,政府杜絕權力尋租,才能破局,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在文中,也含蓄的表示了打假不給力這個鍋,阿里不背也沒有能力獨自背。在全文內容里,馬云花費了相當的篇幅來普及阿里在打假的問題上所做的努力。也明確表態阿里會繼續在打假的路上斗爭到最后一分鐘。但是打假并不是一個平臺一家公司的力量就能夠做到全部杜絕的。
目前法律體系滯后,對制假售假行為構不成足夠的威懾,權力尋租也有巨大空間,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屢禁不絕。要解決假貨問題,需要社會合力,各方協同,完善法律,法治打假,行政打假,平臺打假,消費者打假,誰都不應該置身事外。馬云認為,就像是全社會一起嚴禁酒駕一樣,通過各方協同,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成效。要是在打假問題上,能夠形成全面協同,治理假貨,中國才能真正從制造大國走向創新大國。
另一個電商巨頭劉強東認為,有關電商假貨、沖擊實體經濟、納稅等話題,今天的虛實之爭,不應該是優劣對錯之爭,而是公平之爭。無照經營、缺乏監管導致假貨橫行,不依法納稅導致過度價格競爭、劣幣驅逐良幣,不依法經營導致電商從業者的五險一金被大面積犧牲。電子商務不是法外之地,在告別粗放式增長之后,現在亟需在法制和規則的軌道上與實體經濟達到共促、和諧、平衡,這樣中國的經濟才會更有希望。
國內的打假還在嘴治階段嗎?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上萬億美元價值的假貨流動,2015年假貨經濟占到整個世界GDP的2%。這其中,中國被認為是最大的假貨流出地。網易新聞之前有過一篇報道里提到,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一份《仿冒品和假貨貿易:經濟影響圖解》報告中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假冒商品流出國,63.2%的假貨從中國流出。在2014年日本海關查獲的3.2萬宗假冒產品中,高達92%的假冒商品來自中國大陸。這還只是從各國海關數據中得出的國內假貨流出情況,而有多少假貨在國內市場流通,我們甚至無法想象。
我們可以看到,馬云和劉強東兩位言論中都提到了法制和規則。法律的脫節一直是我國在打假問題上沒有突破的根源。針對制假售假的懲處,至今仍然沿用的是1993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它規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偽造檢驗結果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責令改正,對單位處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這是1993年的罰款力度,當年天津的月平均工資僅有334元。而去年秋季天津的月平均薪酬已經為稅前6292元了,針對制假售假的個人罰款還是5萬元以下,這樣的懲處有多大的震懾力?對比起造假所得,這僅僅是九牛一毛而已。
轉頭看看我們一直要力爭超過的小伙伴美國,它的《商標保護法》的最高罰款,力度是我們的近千倍。個人罰款最高達到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300萬元),公司罰金高達1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近1億元)。而且,制假售假還將面臨刑事處罰,10年以上乃至終生監禁。
再看法國,從2004年5月開始,購買假貨也要罰款。法國政府宣布從小商小販處購買假冒偽劣產品的人要面臨高達3333歐元(約5000美元)的高額罰款,并且不得上訴。如果在2個月內不交罰款,罰款數額將升至1萬歐元。
我們的另一個鄰居日本,它的商標法和防止不正當競爭法對制假售假的處罰規定也非常嚴格,刑事、民事責任都要追究。一旦查出販賣、制造和進口假冒、仿冒產品,或者以販賣為目的持有仿冒產品,就將判處5年以下拘役或者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9萬元)以下罰金;對單位會處以最高達1億5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57萬元)的罰金。
這樣的對比下,我們國家的法定處罰,連造假售假者的油皮都傷不到。馬云在針對假貨問題的長微博中,提到了要從“嘴治”轉向“法治”,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和上述國家的懲處力度對比,在我國制假售假案值5萬元以下沒有刑事責任;5萬元以上的頂多判7年。而這個懲罰力度來自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釋,和目前的實際情況嚴重脫節。造成的結果是今天99%的制假售假行為不了了之,200萬的案值罰20萬,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卻無人真打。而現在人大代表要求靠單個的公司,或者平臺這樣單薄沒有強制約束力的力量去打擊假貨,效果當然無法保證。
我們應該如何杜絕假貨
假貨的橫行,不僅對于國家經濟,對正規企業發展造成損害,還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和健康。可以說是絕對的弊大于利,不利于經濟長期健康的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假貨流出國,我們應該如何杜絕假貨呢?
從歐美制造業大國的經驗來看,在杜絕假貨的措施上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配合市場機制來進行規范和引導產業的發展。首先,當然是針對法律法規的更新,讓法律法規能夠真正契合實際,對制假售假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通過立法來約束猖獗的制假售假力量。同時相應的,執法部門的打擊查處力度加強,配合新的嚴格處罰措施,對制假售假行為進行有效的監控、管理和處罰。做到嚴立法,嚴執行,常查處,形成法律和執行上的有效監督機制。
同時,可以發動電商平臺的力量,配合進行精準打擊。執法部門和阿里、京東等平臺可以進行信息對接,通過這些掌握商品銷售流向信息的企業,可以在短時間進行最有效率的執法。
其次,假貨猖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國內實體企業稅率高利潤低,生存都已經困難,很難再做更多的研發,自己做產品還不如做假貨賺得多。這也就造成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加入到了制假售假中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從稅率上出發,運用行政力量扶持一些重點產業,通過稅收和資金支持等方式,幫助大中小企業進行獨立研發,產出更多自己的好產品,能賺錢的產品,從而推動產業鏈健康發展。
第三,建立健全的商品信息追溯鏈條。從原材料到生產廠家到物流階段,每一個環節如果都能夠實現類似目前物流追蹤這樣精準的信息回溯和監管鏈條的話,消費者和經銷商、廠家就都能夠通過商品信息追溯平臺,實現對商品的辨別,信息一旦能夠實現對稱,配合監管,就能讓假貨無縫可鉆。
當然,即使以上這些都實現了,還需要做的就是對于全民的知識產權普及,扭轉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在原本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很難去辨別假貨,在理性情況下,當然是花更少的錢購買商品才是正確選擇。而做到信息追溯,能夠識別真假,再加上對消費者支持正品,支持真貨的教育,做到抵制假貨,對于假貨零容忍,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才能夠讓假貨沒有市場,無處容身。
假貨的存在是由多重原因導致的,同樣也需要社會各界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夠撼動已經在國內根深蒂固、利益盤根錯節的制假售假利益團隊。通過法律完善、政府執法配合,以及社會普法教育,加上平臺力量一起,政府、電商平臺、商家、消費者、社會機構多個維度一起,才能夠推動社會向杜絕假貨邁進。所以,今年更加迫切的想要見到,電商假貨登上315晚會的平臺,引發社會對于假貨更多的關注,才能發動更多的力量向沒有假貨的電商環境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