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一熱從網上購買了商品,想退貨卻難上加難。這種局面有望得到改觀。在昨日舉行的2011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高峰論壇上,商務部發布了《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鼓勵網購企業設立冷靜期制度,允許消費者在冷靜期內吃“后悔藥”。
“冷靜期”內可無理由取消訂單
該規范明確規定,“鼓勵平臺經營者設立冷靜期制度,允許消費者在冷靜期內無理由取消訂單。”商務部信息化司司長李晉奇表示,這種要求有利于減少交易糾紛,提高消費者滿意度,但這種制度并不適用于藥品、生鮮、化妝品等屬性特殊的商品。該規范還規定,“鼓勵網絡第三方交易平臺和平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賣家保證金’服務。保證金用于消費者的交易損失賠付。保證金的金額、使用方式應事先向當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并公示。”
沖動型消費“反悔”成本高
“有時是因為便宜,有時是因為圖片很誘人。”消費者王女士是個典型的網購達人,經常會做出頭腦一發熱就下單的事,事后又經常后悔,“有次花30塊錢買了件衣服,收到后就后悔了。雖然賣家同意退貨,但得我承擔來回郵費,又得花20塊錢,很不劃算。”她表示,要是買東西之前能冷靜考慮一下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經濟、精力雙損失的事情了。
據記者了解,沖動型消費在網購中并不鮮見。消費者看到了便宜商品就立刻下單,但買到之后又覺得不喜歡或者根本不需要;而網店賣家為了賺得發貨快的好評,接單之后簡單確認就立馬發貨,貨物一旦發出,訂單就無法取消。只要不存在質量問題,網店賣家一般都不會答應退貨和退款。
商務部:規范非強制性要求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這一規范是推薦性的,并非強制要求,而且“冷靜期”制度不適用于比如冷鮮、食品、化妝品、藥品等行業,相關平臺經營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是否設定冷靜期。從長遠來看,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有助于減少交易的糾紛,樹立平臺經營者的形象,最終促進中國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商家:規范對行業有積極作用
此外,淘寶相關負責人昨日對記者表示,這個規范對行業有積極作用,對淘寶而言,從2010年開始就啟動了消費者保障計劃,并推出了“先行賠付”、“七天退換”等服務,和設立“冷靜期”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專家:“冷靜期”應移至下單前
電子商務專家趙廷超表示,這項制度的完善應該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倡導、鼓勵企業設立這一制度;其次,對執行較好的企業進行認證;第三,認證制度成熟后再真正在某些電子商務領域進行強制認證。趙廷超認為,“冷靜期”不應該設在下單之后,因為消費者一旦下單,就意味著已經形成了交易行為,具有了法律意義,而商家也開始了揀貨、配貨、發貨等程序。趙廷超表示,網站可以用多種方式在下單之前反復提醒消費者是否真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