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網絡購物方便靈活低價的優點也更加突出,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購物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網購用戶總規模達到1.94億人,網購使用率提升至37.8%。到2012年網購人數超過2億人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市場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22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0.9%。一句話總結起來那就是網絡購物市場好比是07年的中國股票長勢喜人。
網絡購物市場的欣欣向榮一方面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一名普通消費者來說,足不出戶即可買到自己中意的東西,而且價格往往比實體店要便宜一大截,這實在是件妙不可言的美事;對于廣大商家來說,網上銷售不受場地限制,庫存小,起點低(基本上誰都可以在淘寶上開店)因此也備受青睞;對于有實體店的商家來說開通網店銷售就意味著店鋪的商品不僅僅是對店鋪線下銷售很好的補充,同時也減輕了庫存壓力,極大的拓展了銷售渠道,增加收入,擴大了產品和店鋪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而對于大型電商來說,他們或自己充當賣家賺取商品利潤,或提供網購平臺引入中小型賣家,提取分成和技術服務費,或二者皆為之,既掙下大把鈔票,又大大提高市場占有率,引來眾多風投,離有朝一日光榮上市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更近一步,實在是一件風光的美事。
各方受益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現實往往總是殘酷的。這就跟我們當前的一些政策一樣:初衷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從上級發出的時候都是好的,但是一路磕磕碰碰的走下來,政策往往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被執行的“體無完膚,面部全非”,最后出現的是百姓與政府相互埋怨,各自心里都充滿委屈,無處訴說,仿佛一夜之間都成了竇娥,只恨老天沒及時降下六月雪來襯托當時的心境。
網絡購物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消費者就像古代賣到富人家里的丫鬟,處處被人欺負,滿腹的委屈。商家產品質量太差、客服態度不夠誠懇、物流速度太慢、售后服務太差、產品價格降的太快、網購平臺假貨太多……商家沒有當富家小姐的命,倒更像是個受氣的媳婦兒,上面有婆婆壓制、下面有丫鬟嘀咕,兩頭不討好,有苦難言,諸如消費者要求過于苛刻、電商平臺收費太高、利潤空間太小、消費者霸王條款太多等問題已成頑疾,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電商充當了富人家里管家婆的角色,深感持家艱難,既要苦苦支撐平臺的大額管理費用,還要同時維持媳婦(商家)和丫鬟(消費者)的關系,心里也埋怨商家服務越來越差,消費者要求愈發苛刻……總之,這三者相互之間都有倒不完的苦水,既是兇手,又是受害者,一兩句話完全說不清楚。
按照正常程序來說,網絡購物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尋找商品——消費者或通過網絡傳播(搜索引擎、網絡廣告、電子郵件等)或直接通過大型電商網站(如淘寶、京東、窩窩團等)尋找自己中意的商品;
挑選商品——根據產品描述、價格、質量、評價、信譽度等多個因素來確定自己最終決定要購買的產品;
確認商品——選擇自己中意的商品,選擇支付方式(包括在線支付和貨到付款兩種方式),填寫郵寄地址,確認訂單;
郵寄商品——商家發貨,并通過郵件或短信等方式告知消費者訂單號以及快遞單號,消費者可根據商家提供的快遞單號查詢自己訂購的商品行程路線圖;
簽收商品——快遞將貨物送到,消費者檢查之后簽收,基本上就算是完成了一次網購(有的電商網站會要求簽收之后再到網站上確認,給評價返積分等等)。
看似很簡單的幾步,跟實際中的購物步驟(挑貨、買貨、付款)都差不多,然而矛盾就在這簡單幾步中以各種常人無法想象的方式出現,真可謂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