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15日起,北京交管部門啟動全市燃油兩輪摩托車、電動(燃油)三輪車(以下稱“機動三輪車”)違法整治凈化行動。而對于這場整治行動,人們卻看法不一,有人力挺,有人則帶有幾分擔憂。
從“凈化行動”開始,到現在已經有近兩個月時間了。在此期間,京城多家頗具規模的水店負責人向《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反映了他們的擔憂和恐慌。
水店負責人:支持政策,更希望公平
據北京MZM連鎖水店負責人馬澤民介紹,作為民生行業,目前北京市約有水店7500家,桶裝水產業鏈從業人員近11萬人,年銷售桶裝水1.4~1.6億桶,保障著北京各大機關、寫字樓和居民約960萬人的日常安全飲水需求。
多年以來,水店送水的工具大部分是機動三輪車,但早在9月15日“凈化行動”開始之前的兩周緩沖期內,北京的水店便紛紛開始了換車行動。石景山區某水店,將送水工具換成了普通兩輪電動車;朝陽某水店,在兩輪電動車后安裝了兩個架子,可裝載6桶水……而部分水店,出于運輸需求,鋌而走險,最終導致被查車、扣人。
“前陣子,我的一個工人小許在動物園附近送水的時候被查到,當時車就扣了,人也被抓起來了。車扣了就扣了,但工人送桶水就被抓了,讓人有些難以接受。這件事不僅對我們水店工人有很大影響,對周圍水店的工人也造成了影響。有的工人看到送水車被查扣,但快遞車還在正常使用,甚至認為我們做的是非法的買賣,想辭職不干了。”北京某水店負責人劉先生無奈地說。
“三輪車行駛確實不安全,但是目前水站更換的兩輪電動車更不安全,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我們一定響應號召,使用安全合法的交通工具送水。”劉先生說。
事后,記者電話聯系了當時被扣車拘人的送水工人小許,“我被攔下來的時候,當時就懵了,沒看清是交警還是協管扣的車。從警察局出來后,我就跟老板說不干了,回山東老家了。”當被問到是否還會到北京尋找工作機會,或者繼續從事老板本行——送水時,小許心有余悸地說:“我在老家已經找到工作了,不準備再去北京了,以后也不會再干送水的活兒了。”
而據另一位水店負責人透露,他所經營得水店曾有一位工人在騎機動三輪車送水時,同一天被扣了兩輛車。當天晚上,工人連當月的工資都沒要,就跑回了老家。
“嚴查燃油兩輪摩托車、電動(燃油)三輪車,是服務首都發展、營造良好城市環境的重要舉措,我們非常支持。但也希望相關部門在執法的同時,能體現公平原則,對送水車、快遞車能一視同仁。”北京某連鎖水店負責人蘇先生如是說。
完善政策,統一標準,規范執法
在蘇先生看來,政府整治非法三輪車,從長遠角度是好事,“可以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減少交通隱患,但是新政策的實施不能分行業區別對待,有的查、有的不查。此外,應當出臺相應的解決方案,機動三輪車不能上路,那么我們可以用哪種交通工具替代?快遞和送水、送奶都是民生服務行業,使用的是相同品類的機動三輪車,應在同一執法標準內。”
據蘇先生介紹,與北京相鄰的天津市,在今年1月,圍繞非法運營、非法上路、非法占路“三非”問題,采取回購、登記、培訓等措施,綜合治理和規范機動三輪車。
具體辦法如,天津戶籍健全人使用的機動三輪車,按照車主自愿的原則,由各區縣政府組織評估收購,回購款項以現金方式交付車主;快遞企業、采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內的輕型、微型封閉貨運汽車,在車輛注冊登記、駕駛人培訓、道路通行、運輸經營許可等方面給予支持;環衛、園林等專項作業使用的機動三輪車,由行業主管部門統一外觀標識、規范管理;對安置機動三輪車從業人員再就業的企業,符合條件的,在減免相關稅費的基礎上,再給予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等等。
有數據顯示,北京市行駛的機動三輪車在10萬輛左右,北京地區用于快遞行業的機動三輪車數量在1.5~2萬輛之間。9月1日,國家郵政總局出臺了《快遞專用機動三輪車技術要求》行業標準,對快遞機動三輪車的尺寸限值、裝載質量、最高車速、制動距離、機械性能等多項指標均有明確規定,但最終因缺乏強制性和未得到交管部門的認可而未得到推廣。
北京某大型水店負責人劉先生認為,“對機動三輪車輛的整治,相關政府部門應疏堵結合,對于送水、送奶、送快遞等行業使用的機動三輪車,可以由主管部門進行車輛注冊登記、駕駛人培訓、統一外觀標識等方法進行規范管理。此外,對以使用機動三輪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行業進行積極引導。”
據了解,目前北京各區交管所執法力度不一,有送水工說:“在路上碰見正規的交警,即使被扣車,態度也很好,不會為難他們,要是碰到穿便衣的人查車,就很嚇人,連拉帶扯的跟土匪一樣。”
而對于便衣查車人員,誰又來監督他們的身份是否合法?是擺在人們面前又一待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