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關于桶裝水、瓶裝水的報道此起彼伏抽檢不合格,各大媒體紛紛把曝光的目光投向了這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上。
近段時間來,很多消費者向《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訴說了他們心中的憂慮和疑惑。北京消費者郝女士表示:“我家從來不喝自來水,最近看了媒體關于桶裝水不合格的報道,現在家人都不知道該怎么喝水了。”
作為消費者,在購買任何商品時,最關心的莫過于產品質量問題。在媒體扎堆爆料桶/瓶裝水不過關的同時,究竟“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選購放心的桶/瓶裝水”等問題,卻很少有媒體進行更深一步的報道,這也讓不少消費者有了類似郝女士的疑慮。
在與郝女士的交談中,她自嘲是一個有輕微強迫癥的人,對于媒體的報道,她并不是一看了之,而是希望能夠從報道中找到答案。于是,郝女士在反復閱讀了一些關于桶/瓶裝水的報道后,產生了更多的疑惑。
重復報道,時間遲滯?
據郝女士介紹,她家飲用的是某知名品牌桶裝水,在2014年9月份的時候,她曾經看到過這方面內容的曝光,說該品牌桶裝水抽檢不合格。“看完報道后,我就趕緊找到了給我家送水的水店,當時水店跟我說的是由于被抽檢水店的運輸和儲存不當造成的不合格,廠家已經進行了公示和整頓,確保以后沒有任何問題,我才把心放下來。
但在12月份,該品牌再一次遭到了曝光,我們感到忍無可忍,甚至與水店的工作人員大吵了一架,但后來卻被告知,兩次曝光的內容是同一時間檢測的結果。”
對于二次曝光的問題,郝女士感到非常吃驚:“在3個月的時間內,桶裝水被兩次曝光不合格,要不是水店及時跟我解釋清楚了,我還真不敢再喝桶裝水了。”
在食品安全問題被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的今天,民眾脆弱的神經早已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我覺得,媒體報道的目的不應該是制造噱頭、吸引眼球,而應該把關注點集中在發現問題后如何解決,消費者怎么能避免上當受騙,這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郝女士說。
術語專業,標準模糊?
對于報道中反復出現的一些術語,郝女士也笑稱無奈:“我雖然不是專攻化學的高端人才,但好歹也是重點大學理工類的畢業生,多少也接觸過物理、化學等知識,但在閱讀了一些報道之后,卻不得不哀嘆自身學識的淺薄。”
郝女士隨手拿起自己收集的一份報告,向記者介紹道:“現在關于飲用水的報道,幾乎清一色的全是各種數據的累計,要么是一串串的化學符號,要么是諸如菌落總數、電導率、溴酸鹽等聽都沒有聽說過的名詞術語,這讓很多老百姓如讀天書,根本不知道所謂為何。”
“我感覺,報道不是學術報告,實在是沒必要弄那些‘月朦朧、鳥朦朧’的事情,讓消費者們看得一頭霧水。”郝女士的一番話,道出了不少消費者的心聲。
“我不需要搞清楚水中都含有那些礦物質,一瓶水要如何生產才能保證合格,我真正想了解的是飲用水不合格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消費者應當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再者就是,不借助那么多專業的儀器,我們應當如何挑選放心水,哪怕只是提供一些公眾可以信任的品牌也好。”
問題扎堆,全盤否定?
在對報告的反復學習中,郝女士又發現了一點疑惑,那就是不少報告所報道的品牌問題幾乎都是相同的,其中超過八成的桶/瓶裝水的質量問題都是“菌落總數”超標。
“菌落總數”在百度百科里時這樣描述的:指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后(如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和時間、PH值、需氧性等)所取1ml(g)檢樣中所含菌落的總數。
對此,郝女士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這個“菌落總數”到底是何方神圣?為什么會導致中國飲用水行業幾乎全軍覆沒呢?
采訪過程中,郝女士也告訴記者,其實對于這個概念,她也進行了反復的查實和請教,其實現在很多專家都提出來,用“菌落總數”來衡量水的安全與否,并是不科學的做法,國外對于飲用水的檢測并沒有“菌落總數”這一項,而我國也計劃下一步取消“菌落總數”的檢測項目,由此看來,“菌落總數”其實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雞肋”。
類似的問題還在其他方面有所體現,對此,郝女士還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于飲用水本身存在的問題,不能把報道止步于問題曝光,必須要用辯證的、負責任的方法來公布事情的真相。
如果說水本身存在的問題非常嚴重,那為什么在經過了反復曝光之后,問題依舊得不到整改,問題究竟出在了哪一個環節?責任應當由誰來負?而如果指出的某些問題真的是不夠科學、有待商榷的話,那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媒體還盯住這個問題不放手?用不是問題的問題來警示消費者,這或許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吧?”
疑惑四:沒有前景,路在何方?
采訪的過程中,郝女士不時地表達出了一種無可奈何、心灰意冷的情緒。或許,這也是不少消費者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吧。
有些時候負面的報道多了,消費者悲傷、失望的情緒就會滋生,社會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也會遭受打擊。作為媒體,有責任及時對問題進行曝光,但也有責任用科學的數據和正面的內容來引導整個行業,給消費者以正能量。如果新聞總是報道各類仇殺、詐騙的話,那么老百姓彼此之間就沒有信任可言,而現在提出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那么正能量就會占據主流。
因此,作為媒體,在加大相關問題報道的同時,也要能夠肩負起監督各個行業良性循環的責任,給生產企業以警醒,給質量監管部門以壓力,給整個社會以信心,通過全員努力、形成合力,來共同打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采訪的最后,郝女士的一席話,給了記者很大啟發。郝女士說:“現在,做什么事情都講究一個‘接地氣’,新聞報道也是一樣。其實老百姓的標準很簡單,就是要我們‘摸得著,看得懂,用得上’,就是要報道我們身邊的事兒,用老百姓自己的話,教給我們最管用的招法。這些要求達到了,我們老百姓就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