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市場未來5年將是全球液晶面板企業競爭的焦點,誰能在中國大陸站住腳,誰就將是未來面板業的主導者。
時近盛夏假期,家電賣場的液晶電視紛紛推出折扣活動。而在整機折扣力度不減的背后,是整個液晶面板行業價格的波動乃至整個產業的變局。
大陸面板主要依賴進口,赴臺采購規模亦不斷擴大
面板是液晶電視以及各種顯示設備的靈魂。正如同機芯在手表中的重要地位一樣,面板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產品的質量。而自從進入平板時代后,我國彩電業在CRT顯像管時代的優勢逐漸喪失,手機、液晶顯示器以及平板電腦支撐起的面板業新的需求結構則更是被國外,尤其是日韓的面板企業所填充。
雖然業內公認,中國大陸市場未來年將是面板企業競爭的焦點,誰能夠在中國大陸站住腳,誰將是未來面板業的主導者。但中國自身的面板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除了少數國內面板廠家尚在維持國產面板產量外,大量的家電和顯示設備生產廠家都在花費大量資金購買國外尤其是日韓面板企業的產品。而近年來,臺灣的面板業也頻頻受益于大陸企業的集體采購。海關數據統計,僅僅2009年,我國就進口液晶面板達1億8千萬塊,總值億美元,而面板一般要占到液晶電視總成本的60%到80%。也就是說,我國市場上約價值上千億美元的液晶電視使用的是進口的面板。
而大陸企業赴臺采購面板的規模亦在不斷擴大,2010年達到53億美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白為民認為,大陸的面板生產線雖然已經在增加中,但是由于液晶面板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所以,赴臺采購的數量依然不會是小數目。他還透露,6月14日,將會組織大陸彩電企業赴臺采購面板,預計總額可達到55億美元。
國內面板企業困境與機遇并存
資金壓力沉重,缺乏核心技術支撐,面臨升級難題,中國大陸本地投資建立的面板企業幾乎都存在著這些困難。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最近對包括京東方,深圳天馬,深圳華星光電,南京中電熊貓,龍騰光電等大陸面板企業做的摸底調研,這些企業幾乎都存在著上述問題。
京東方資金短缺,華星光電雖然聯手韓國三星電子,但是對于核心技術轉讓,韓方仍高度警惕。中電熊貓存在技術不兼容問題,未來或會遇到成本壓力。龍騰光電資金技術同時缺乏。國內最大的幾家面板企業尚且存在諸多問題,遑論那些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除了自身的短板,外來的壓力也在時刻緊逼。國內相當一部分行業遇到的困難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有外來者的動作。目前全球面板業中,三星,LG,友達,奇美四家占據約80%份額,幾家日本企業占據10?12%。剩下的不到10%的份額,則由包括中國大陸幾家龍頭企業在內的其余廠家共有。
而在國家和地區排名中,韓國和臺灣占據了頭兩把交椅,日本由于受到本土地震和核危機的影響,第三的位置有可能在近期被中國替代。但是,排名的上升并不意味著形勢的好轉,畢竟,絕大多數的產能份額還掌握在韓國和臺灣企業手中。同時,三星蘇州廠,LG廣州項目動工在即,韓國面板企業在大陸的投資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大陸面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時,韓國面板企業紛紛選擇“綁定”國內彩電生產商,擴大自己的優勢。例如三星聯合TCL,很可能給市場帶來沖擊。
機遇也同時存在,根據大陸面板老大京東方總裁陳炎順的說法,韓國企業最大的投資還是會留在國內,對大陸的投資有限,不會對大陸面板企業造成太大沖擊。即使投資加大,畢竟是在中國大陸建廠,中國企業多少還會掌握著籌碼。更重要的是,他提到:平板電腦,手機,筆記本的面板需求,使得韓國和臺灣企業紛紛將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小尺寸面板上,這就給依托液晶電視的傳統大尺寸面板的供應提出了要求,同時也給大陸面板企業在這方面提供了可以施展的空間。
而業界也存在著日本面板業將向中國轉移的說法。日本大地震和日元匯率的高位維穩加劇了日本面板業復蘇的難度,促使日本面板業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日本經濟高官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該次大地震或許會使日本重新考慮產業布局問題,將產業分散化布局,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類似危機。甚至有人樂觀地認為,中國應該抓住這次產業調整的契機,重現CRT顯像管時代的輝煌。
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液晶面板產能全球份額以5.3%的占有率超過日本的3.5%。而日本企業很多已經不再從事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除了夏普和松下兩家外,其他企業均難以再適應低利潤,波動大的大尺寸面板市場。
而日立近期宣布將重返中國市場。自從2009年撤離中國市場后,日立一直在醞釀重返中國的計劃。如今,在日資面板企業紛紛有來華意向之時,日立的這一宣布,無疑是順潮而動之舉。日立素有行業內面板標準制定者之稱,其在中國大陸累積的品牌效應還未散去,如果能借此在中國市場再次落腳,其兩年前的黯然撤退會被卷土重來的聲勢所代替。
對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具有一定沖擊,但其在日系品牌整體式微的情況下能起到多大作用尚存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