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打壓整車壓榨 自主零部件舉步維艱
當前,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的雙重壓力,即外資企業的瘋狂打壓和整車企業的持續壓榨,使本就先天不足的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舉步維艱,幾乎沒有任何突圍的可能。同時,國家政策并未能給予他們有效的支持,這導致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
談到外資企業,實際上包括兩部分:
一是外資整車企業,一是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二者聯合起來對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瘋狂剿殺,致使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市場份額絕不可能超過30%,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助推,30%的市場份額也是岌岌可危。
外資排斥自主品牌供應商
首先,外資整車企業幾乎完全排斥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據調查,完全的中資企業很難進入外資整車企業的一級供應商體系中。其中,美系車型在中國選用的零部件供應商100%是有外資背景的企業,而德系、日系以及國內自主品牌車型,這一比例也分別達到了88.9%、89.5%和52.8%。也就是說,能真正支持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就幾乎只有自主品牌整車企業。
與此同時,外資整車企業的外方還不斷要求其本國或其國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到中國建廠,一旦建成之后,將毫無條件地將之納入外資整車企業的配套體系,而舍棄為數不多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供應商。
而在這個問題上,合資企業的中方也是無能為力。畢竟,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技術、質量方面的先天性不足,難以進入合資企業的法眼。特別是質量,成為合資企業外方拒購自主品牌零部件的殺手锏。另外,外資整車企業與零部件合資企業或零部件獨資企業的外方有著長期的合作經驗,在新產品開發方面更是具有極大的優勢。因此,外資整車企業選擇外方的零部件企業也是無可厚非。
此外,外資整車企業在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進入其供應商體系時,從最初的正式申請到最終實現供貨的整個過程中,相對更為嚴格。北京現代負責質量認證的相關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表示,一般來說,走完正常程序能夠最快實現供貨的僅需要半年時間,而最慢的則需要2-3年時間。相對來說,具有外資背景的零部件企業,在這一時間上要更短一些。但北京現代也更注重與有過合作經歷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合作,這些企業“走程序”的時間也相對很短。
而在具體的供應商審核過程中,北京現代最注重質量,只有在質量滿足要求的前提下,才會考慮成本和交貨期。
封鎖核心技術
除了直接建立獨資企業外,跨國零部件企業巨頭將合資企業轉化成獨資企業或增持股份也是近年來常用的保護核心技術的手段。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嚴格控制核心技術,并盡量轉合資企業為獨資企業,進一步封鎖核心技術。同時,他們還積極向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所在的低端市場進行滲透。
目前,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中,獨資企業數量已經超過合資企業數量。根據最新統計數據,獨資企業占55%,中外合資企業占45%。特別是近幾年來,外資企業增資和獨資的趨向也越發明顯。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資的零部件企業中,選擇獨資的占了74%。而2008年之后,外商獨資企業的比例仍在持續升高。相對于合資辦企業來說,獨資辦企業更能封鎖其先進的技術。另外,即便是合資,從已經經歷的二十多年來看,合資企業的中方仍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以米其林在中國的合資公司為例。
1995年,米其林和沈陽輪胎總廠分別以90%和10%的股份合資組建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這是米其林在中國的第一家企業。但在2003年,多方面信息顯示,該公司已經成為米其林在華的獨資公司,原來中方10%的股份不知去向。
2010年,米其林故伎重演,將2001年與雙錢股份等聯合組建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米其林)的中方股權納入帳下,上海米其林也成為米其林在華的獨資公司。不過這一次,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據了解,上海米其林自成立以后連年虧損,2006-2008年的虧損額分別為6348萬元、8006萬元、9525萬元,而2009年上半年的虧損額就達到了8890萬元。加上之前幾年的虧損額,近8年累計虧損近10億元。而在2009年7月,雙錢股份股東大會通過出售上海米其林股份之后,上海米其林實現了4年以來破天荒的首次盈利。根據掛牌資料顯示,2009年8月,上海米其林營業收入1.2億元,營業利潤688萬元,凈利潤為1014萬元。近年來,博世、德爾福、固鉑、德納等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也都增持了各自在合資公司中的股份。
外資企業多種手段打壓我自主品牌
與此同時,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也開始對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傳統陣地進行積極滲透。
以往,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為合資品牌整車企業配套上面。但近些年來,他們也都開始了與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的合作。偉速達(中國)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第三工廠今年5月在太倉開業,除為原有的合資汽車企業供貨外,還將為本土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配套。本土汽車制造商開發高檔車,對零部件的要求相應提高,不得不求助于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據了解,吉利帝豪車型上就有不少配置來自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比如安全裝置ABS+EBD來自博世。奇瑞和長城也是博世的客戶,比亞迪S6車型的制動系統也是由博世提供。
哈曼為比亞迪E6提供高級音響,還為吉利提供音響系統。而且,更有些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要為自主品牌整車企業提供價格相對低廉但質量相對更為可靠的零部件,直接搶奪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市場。
另外,近年來,地方政府以GDP增長為主要目標,在大量賣地拉動經濟之時,也加強了引進外資企業的力度。在2009年和2010年,在全球汽車市場普遍低迷的情形下,中國汽車市場一枝獨秀。不僅跨國車企紛紛加大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投入力度,跨國零部件企業以及一些國外的中小零部件企業,也紛紛來華建廠。各地方政府自然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外資,為本來實力相對雄厚的外資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優惠政策。而外資企業利用地方政府的這種急躁心理,進一步實現了對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