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飲料的包裝上,名目繁多的食品添加劑讓人看著心里直打鼓。
從6月1日起,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根據新規,所有食品添加劑成分必須要在包裝上毫無保留地進行明示。隨著新規的實施,以往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食品添加劑,幾乎是一夜之間“赤裸裸”地呈現在了消費者面前。10日 ,記者走訪發現,許多商品的包裝上,添加劑的種類甚至超過了配料的種類,而各種拗口的名稱,讓不少消費者心存畏懼:到底我們吃的是食品,還是添加劑呢?
市民嚇一跳:
一盒250毫升裝優酸乳含14種添加劑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兩天聽說食品添加劑出來了新規定,昨晚到超市買酸奶的時候特意看了看,沒想到這款250毫升裝的優酸乳里面,添加劑多達14種。”10日早上,家住燕山小區的代麗麗告訴記者,她原本是要買牛奶給孩子喝的,現在還真是有點兒擔心,“太夸張了吧,這喝的哪里是牛奶啊,根本就是食品添加劑。”
在代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到小區附近的統一銀座超市看到,這款優酸乳飲料里,包含了一長串聞所未聞的食品添加劑名稱:羚甲基纖維素鈉、果膠、檸檬酸、檸檬酸鈉、結冷膠、海藻酸丙二醇酯、雙乙酰酒石酸單雙甘油酯、阿斯巴甜、安賽蜜……
其實,不僅乳制品如此,記者走訪省城多家超市發現,隨著《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本月起正式實施,如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食品添加劑“赤裸裸”地呈現在了消費者面前。以一種喜之郎的果凍為例,一個小小的果凍,包含的食品添加劑竟然有10種之多,分別是卡拉膠、乳酸、檸檬酸、檸檬酸鈉、氯化鉀、食用香精、甜蜜素、山梨酸鉀、誘惑紅、二氧化鈦等,此外,蜜餞、餅干、火腿腸、膨化食品等產品,同樣離不開添加劑的身影,而食品添加劑數量之多,更是令人感到有些吃不消。
生產商直言:
追求口感需要添加劑
在位于火車站東口附近,一條街上絕大多數都是食品添加劑生產商和銷售商,談到添加劑的功效,幾乎所有的賣家都是口風一致。
一家門面較大的食品添加劑生產商告訴記者:“符合添加劑使用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是無害的,產品要追求口感,就離不開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就是讓產品好看、好吃、好賣,對食品加工企業是不可或缺的。”
“食品添加劑對于食品企業而言不可或缺,比如在牛奶中常見的黃原膠、海藻酸丙二醇酯,其實起到的作用就是增稠,讓消費者在喝奶制品的時候,感覺牛奶更濃稠,口感更好;而在蜜餞中常見的阿斯巴甜或是安賽蜜,則可以增加產品的甜度。”一家專門銷售乳制品添加劑的銷售商告訴記者。
食品專家:
長期食用對身體無益
“ 食品添加劑的問題主要還在于企業能否規范化操作。” 10日,濟南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朱延明告訴記者,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錯,一些食品添加劑在規定的用量范圍內,能讓我們吃到美味可口的食品。問題出在被無節制地濫用,有些企業把非食用添加劑當做食用添加劑,有些企業甚至使用吊白塊、蘇丹紅、三聚氰胺、福爾馬林等超出食品添加劑范圍的東西,還有的企業則通過大量、超量使用添加劑提升食品口味,這些才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也是相關部門需要認真把控的關鍵所在。
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徐貴發教授認為,符合添加劑使用標準的食品添加劑確實對人體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食品添加劑雖然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對人體來說也不是必需的。“如果長期食用食品添加劑,其成分在體內累積,也會給我們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徐教授表示,現在的食品添加劑也不像以前的添加劑了,很多都是化學合成的,“像一種名叫β-胡蘿卜素的食品添加劑,以前都是從胡蘿卜里提取出來的,但是現在化工技術這么發達,很多都是直接合成的,而這些合成的對人體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相關鏈接
食品添加劑,每天你接觸幾回?
專家介紹,在生活中,一日三餐,市民都與食品添加劑親密接觸。
早餐,一杯袋裝“鮮牛奶”,圖方便買的是整箱的,防腐劑必不可少。幾片火腿里面悄悄藏著硝酸鈉、硝酸鉀。樓下早點鋪的饅頭、面包房的面包,那松軟的背后,其實全靠了膨松劑。
午飯,大米增香劑、改良劑,甚至陳米返鮮風味劑,白花花的米飯也并不簡單。炒菜的食用油里,BHA、BHT,這一連串英文字母聽著都云里霧里。你要是喝一瓶果汁,檸檬黃、日落黃,食用香精,色素也沒準是里面的主打。
晚餐餐桌往往豐盛,您用的調味品越多,添加劑就越多。增味劑、增稠劑、酸度調節劑,每家每戶用的醬油、味精等其實都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疇。
來源: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