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質疑:業主維權 撬動限購?
樓盤降價促銷,引發已購房業主圍攻售樓處“維權”;
各路統計數據紛紛出爐,力證北上廣房價出現下跌;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限購政策過于嚴厲”;
住建部部長姜偉新稱“采取限購措施遏制房價是不得已而為之”……
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都在著力描述著同一個事實——房價下跌已從傳聞轉向明朗。
與此同時,一種擔憂“開發商上演苦肉計,意在促使政府松動房政”的聲音也開始蔓延,種種猜測引發了人們對“樓市限購令”能否持續的疑惑;為調控房價而生的“限購令”,是否會因為房價開始下跌而松動?一刀切的限購令,其生命力又能維持多久?
一問:售樓處被砸是做戲?
“開發商不會傻到用這樣的負面信息去宣傳自己”
對于購房者來說,人生最痛苦的事,也許是“房子還沒交工,房價卻先跌了。”近日來,由于大幅度降價,上海多處樓盤都聚集了眾多已購房業主,希望開發商退還房款或補償房價下跌帶來的損失。“龍湖[簡介 最新動態]”等幾家著名房地產企業所擁有的樓盤售樓處,甚至遭到了業主的圍攻與打砸。
不過在業主圍攻維權背后,另一種質疑聲音悄然升起,由于維權業主的身份曖昧不明,有網友轉而懷疑,售樓處被砸是開發商做戲,用“壯士斷腕”的手法,引發公眾對其樓盤降價的關注。更有傳言表示,通過一番炒作,某開發商迅速回籠資金超過20億。網絡中也出現被砸樓盤引發市民搶購的照片,使得這一猜測顯得更加真實。
陳國強(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
我想,開發商自己砸自己這個可能性不存在,開發商讓自己的樓盤降價,可以用來宣傳的手段很多,很容易就能把促銷的信息傳出去。而業主維權發生沖突,這是很大的一個負面信息,開發商不會傻到用這樣的負面信息去宣傳自己。
除非在特殊情況下,例如購房合同中有與價格相關的條款,六個月或者一年內差價返還之類的約定,否則業主維權很難成功,實際上也沒有依據。之前也出現過業主進行維權的事件,例如因為交房時間拖延、建筑質量不過關等原因。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單純的以房價下跌進行“維權”,應該說不足為據。
陳寶存(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房地產分會會長):
開發商自砸售樓處的說法不太靠譜兒。房價高的時候,有人說售樓處里都是開發商自己的人壯聲勢;如今房價跌了,又有人懷疑是開發商自己搞的鬼。總之房價高低都是開發商做戲,這也是太高看開發商了。
房價下跌之所以在滬杭地區反映得更強烈,與地域經濟狀況有關。前一段鬧得比較厲害的民間借貸危機,對長三角地區確實有一定的沖擊。許多投資人的資金出現了一些問題,實際上不只是龍湖,其他開發商的樓盤也有降價的現象,這不單是房地產的問題。當然房價大幅降低,對已購房的業主造成很大的沖擊,所以有維權的反應可以理解,但這樣的行為不能鼓勵,因為這踐踏了基本的契約精神。
二問:限購政策該歇歇了?
“限購政策的目的
不只是降房價”
雖然一系列限購政策已施行一年有余,但房價是“真摔”還是“假摔”,至今仍眾口不一。不過即使是這樣難以確認的價格變動,已開始讓一些樓市看空者擔憂,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是否會再次松動。佛山限購解禁“朝令夕改”、南京公積金貸款政策調整等事件的發生,更加深了這種擔憂。
“開發商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慘狀,表現出房價已經下跌的假象,讓政府動搖限購政策。”業主維權消息傳出不久,便有頗具“陰謀論”風格的猜測出現在網絡之上,如此一來,仿佛是業主維權在撬動限購政策。
陳國強:現在部分地區的房價下調,只能說是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初見成效,從推出相關政策到今年十月,基本上是一年的時間,房價變化了這么一點,不能說達成了調控目標,更談不上調控已經完成,可以取消調控措施了。
而且,限購政策的目的不只是降房價這么簡單一條。房地產宏觀政策推出的目的,既是要對房價進行一定的調控,同時要抑制對于房地產的投機傾向,調整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可以說是多重目的,因此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真的達到效果。
陳寶存:地方的限購與京滬的限購,其實有一些不同。我們說限購,主要說的京滬,通過強制的手段對購房的資格進行限制。而其他地方城市,其實對限購沒有那么大的反應。但其他城市還是有一個限貸的問題,就是通過限制貸款,銀行提高貸款利率,影響你買房。這兩種調控措施,并不是完全一致。
前兩天南京上調了公積金的貸款額度,實際上就是繞開了銀行貸款,從公積金這條路上做打算,給了買房人一個選擇。原來公積金貸款不夠,買不到房的,這下就能買得起房了。
我個人是反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但如果問我房地產政策是否還會持續,那我認為不會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