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品牌奶粉現在到底有多受歡迎?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中國進口奶粉只有9.8萬噸,而到了今年,僅一季度進口奶粉量就達到24萬噸,同比增長23.7%。而這還不包括“水貨”。
中國式洋奶粉
核心提示
一項調查顯示,89.54%的人選擇購買進口品牌奶粉。但他們可能還不知道,有些洋奶粉不僅使用中國奶源,連生產工藝也采用雙重標準,比如在國外嚴格遵守濕法工藝,而來到中國卻改用簡單的干法工藝。
現狀
賣場難覓國產品牌奶粉
記者在望京華聯地下的BHG超市看到,貨架上共有11個品牌的奶粉,其中包括雀巢、惠氏、雅培、美贊臣、多美滋、美澳勵、明治、合生元等8個外資品牌,以及伊利、飛鶴、貝因美等3個國產品牌。很明顯,國產品牌處于下風。而在孕嬰童行業領軍品牌樂友的直營店和網上商城里,都很難見到國產品牌奶粉的身影。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國產品牌已經陸續在樂友消失了,“也不是完全沒人買,只是買的人很少。”
由此看來,外資品牌和國產品牌奶粉最明顯的區別,是消費者的認可度,消費者的不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產奶粉無法高端起來的助推器。以飛鶴為例,盡管在一線城市的超市賣場里也和外資品牌一起擺在貨架上,但二三線城市仍然是他們的主陣地。飛鶴乳業營銷事業部副總經理盧光告訴記者,該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鋪貨比例大概是2比1。今年三月,搜狐母嬰曾經發布了一項嬰幼兒奶粉選購行為調查報告,有15870人參與了此次調查,得到的數據也佐證了上述結論。89.54%的人選擇購買進口品牌奶粉,僅有10.46%的父母會嘗試國產品牌。在選擇洋奶粉的原因中,產品質量占據首位,有47.86%的人選擇了這一項。
人家的牛生在藍天白云下
市民李女士的愛子即將十個月,雖然目前仍在全母乳階段,但她已經開始給孩子挑選奶粉為斷奶做準備了。進入“候選名單”的無一例外都是外資品牌。“首選是從國外直接代購,實在不行也從國內買進口的,壓根看不上國產品牌。”李女士的理由是,她不信任國內品牌的奶源品質、安全指標和檢測標準,“與國外百年的企業相比,我沒工夫比較國內奶粉的成分。”她認為,消費者之所以選擇洋奶粉,說到底還是品牌問題,“我也聽說國產品牌的配方不差,問題是奶源呢?人家那牛在藍天白云下長大,國內奶牛能有這環境嗎?”而對于相對較高的價格,李女士的觀點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覺得便宜了就不好,所以奶粉價格就越來越貴了吧!沒辦法,就這么一個孩子,貴點就貴點吧,心里踏實些。”
家有八個月寶寶的年輕爸爸“藍色魚”告訴記者,自己了解奶粉知識的最主要渠道是通過百度、寶寶樹等網站,選擇品牌主要是朋友推薦,自己的朋友中很多人都有寶寶,大家都會關注奶粉,也會一起討論,其他寶寶已食用較長時間的奶粉是自己的第一選擇。“我個人覺得奶粉不是一種高科技含量很多的產品,我并不要求它真能讓我的孩子變得如何聰明,也不太在乎價格,只希望把孩子的飲食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 顯示全文